
新文化运动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文化运动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文化运动教案1一、基础知识目标: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和标志;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基本内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巴黎和会对中国问题的无理决定;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
二、思想教育目标:
1.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能力培养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关系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互相影响的辩证关系认识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本课难点:为什么说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板书设计:
第24课
一、新文化运动
1.兴起的背景
2.兴起的标志
3.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4.代表人物
5.历史意义
6.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二、五四爱国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
2.五四运动的爆发——1919年5月4日
3.“六三”后五四运动进入新阶段——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4.五四爱国运动的初步胜利
5.历史意义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五月四日是中国的什么节日呢?(五四青年节)
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起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爱国运动。这场政治 运动的先声——新文化运动,则如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风,唤醒了人们的沉睡的思想,促进了广大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觉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民族命运飘摇的岁月,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年代。
讲授新课:
问:辛亥革命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成果,同北洋军阀进行了哪些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这些都是政治领域里的斗争,政治领域里的斗争必然要放映在思想领域里。新文化运动就是当时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思想领域里同封建势力的.斗争。
(板书)一、新文化运动
任何一场运动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都是源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看书,范文,课本正文的第一段及小字部分)
(板书)1.兴起的原因
一方面,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之后,在政治上大搞独裁统治,进而复辟帝制,为其复辟帝制服务,极力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另一方面,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破坏辛亥革命的同时,在思想文化上也支持袁世凯的尊孔复古政策,这更助长了袁世凯的反动气焰。
在这两股反动势力的推动之下,一时间复古思想到处泛滥,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不能容忍这种局面,于是就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
(板书)2.兴起的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号召青年们从消极、保守、退缩、闭塞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树立其积极、向上、进取、求实、科学的精神,向腐朽的封建意识进行斗争。新文化运动开展起来了,其后,《青年杂志》又改为《新青年》。《新青年》发表了大量的宣传新思想的文章,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这场新文化运动究竟想向人们宣扬什么呢?请同学们找出新文化运动的这样内容。
(板书)3. 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民主,又称为德先生(Democracy),指的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以法国为榜样,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2)提倡科学,反对愚昧。科学,又称(Science),指自然科学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树立起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这样内容,是新文化运动两面最光辉的旗帜。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指的是以三纲五常(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为中心的孔孟之道的儒家伦理学说。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学是指革命内容与白话文结合起来的文学。这些思想的传播与一批杰出的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是分不开的。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相关的小字部分,找到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主要主张。
和同学一起总结。
那么,这场伟大的思想活动有何意义呢?
(板书)5.历史意义
(1)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2)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方面指出新文化运动对当时思想界的意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教案2一、课程标准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习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胡适首创“文学改良”、鲁迅李大钊的代表作
2、过程与方法:自学与同学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勇于实践;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
三、学习重点、难点、知识点
1、重点:《新青年》的创办;胡适、鲁迅与新文化运动
2、难点: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学法指导:
知识点:
(一)创办《新青年》
(1)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以《xx 》为阵地,高举和的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
提倡xx,反对xx;
提倡xx,反对xx;
提倡xx,反对xx;
……此处隐藏10148个字……、胡适等。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
5、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或口号):
民主(Democracy“德先生”)和科学(Science“赛先生”)。其实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继续。
6、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前期: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孔孟之道)
(2)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
7、文学革命
(1)兴起的标志:1917年初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掀起了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2)主要作品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小说)
8、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歌颂俄国十月革命。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崭新的思想理论武器,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好了思想理论的准备。
9、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性质上,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它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引导人民同封建专制与封建思想展开彻底的斗争,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③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有了新发展: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转向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④但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新文化运动教案9一、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播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围绕“思想解放、探索救国”这一主题,通过“新旧碰撞风云起”、“破旧与立新铸国魂”、“十月惊雷现曙光”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同时通过新文化运动中先进中国人为救国而勇于探索的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勇于担当努力学习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过程:
课前打出幻灯片:本课标题《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放歌曲《最美的歌献给你》的旋律。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提前调动学生的情绪,为新课讲授做铺垫。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来回顾一下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探索救国的脚步,然后播放幻灯片,说明辛亥革命后,思想解放依然继续,探索救国还在前行。
展示课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激昂的旋律、熟悉的图片、激情的语言进行课堂导入,可以渲染气氛,引出本课的主题,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愿望。 (二)新课讲授:
教师:有人这样说:“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是这样的吗?我们通过第一个篇章“新旧碰撞风云起”来找到答案
一、“新旧碰撞风云起”——看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教师:请同学阅读教材第一段,结合大屏幕上的图片概括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新变化。 学生:……
教师:这些新变化是否意味着中国就能实现富强吗?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从中概括民国初年中国的社会的政治思想逆流。
学生:……
教师:从视频中可以看出,“作为共和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却也大搞帝制复辟和尊孔复古”,这种倒行逆施,资产阶级会答应吗,他们又会如何的选择呢,于是在新与旧的碰撞中一场风云席卷而来,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教师:我们先走进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来明确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72页第二段明确大屏幕上的表格
教师:介绍一本激情洋溢的刊物,一所激情四射的学校,一群激情飞扬的'人物,感悟他们如此年轻却已经站在时代的前沿,敢于担当。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视频,让学生在比较中,更直观、生动地了解辛亥革命后的新旧思想的碰撞和严酷的社会现实,从而理解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通过介绍新青年杂志、北京大学和新文化运动的斗士来明确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基地和青年敢于担当的精神。 二、破旧与立新树国魂——看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作用
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73页,从宏观上把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学生活动后,展示幻灯片“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涵
1、国家的角度:共和之殇
教师:共和政体名存实亡,主要是什么思想未清除?那新文化运动人士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材料一“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敬告青年》
材料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
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新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