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在历史教学中,往往采用问题教学法。问题式教学基本模式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评价、归纳总结五个基本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合作,通过活动、体验、表现来完成教学。
为了很好的贯彻问题式教学,本节课的设计环节如下:首先,从学生自己组织的新闻播报导入本课,引出辛亥革命的主题。第二步,给学生5分钟时间预习新课,梳理辛亥革命的线索,并按小组把线索写在黑板上。第三步,从什么是革命?──为什么要革命?──为了革命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党人做了哪些准备?通过这样的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问题即革命的准备阶段。第四步,让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结果来描述革命的'经过和结果。对基础知识学习完成后,还设计了一个学生自己反思提问,考察其他同学的活动。第五步,反思革命成败,感悟革命激情。
本节课在设计上,遵循一个基本模式,从提出问题到分析、解决问题、反思、归纳评价,每个环节环环相扣,也充分体现了问题的基础、层进、综合、开放等特性。特别注重发挥小组成员积极性,通过讨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其中还设计了小组及个人的反思评价量表,学生需要对自己以及他人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做反思。比如,在课堂的最后,学生要反思一下自己学到了什么,自己在小组活动中做了些什么,自己是怎样调节自己的学习的,如果自我评价是否定的,那就要考虑以后如何改进,等等。
但是在本次课堂教学中,设问的技术和提问的技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问题式教学的核心价值是自主、合作、探究,因此我认为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既要有学生个体的自主思考探究,又要有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探究。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关注到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但是个体的自主思考就会忽视,或者说是教师不太相信学生,不敢放手,往往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很短,迫不及待的要提示学生。而且,在反思、反馈评价过程中,虽然有设计评价的量表,但是这种单纯的数字表格很容易流于形式,反思的真正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特别是反思本节课堂教学对问题式教学的贯彻运用,我本人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努力和改进地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加强自己的理论修养。二、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在备课方面下功夫,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环境。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2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一种做法,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进行分析与再理解的过程,以使教学向更正确的方向努力。教学思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它既有教学内容的思考,也有教学方式方法的思考,既有常规课的思考,既有教师通过自我感受而进行的思考,也有借学生质疑来质疑自己的教学行为的思考。
所以做好教学思考大有好处好处。可以发现不足,查找原因,寻求改进办法,使教学逐步完善,不断提高。将教学中的光辉处进行总结提炼,使之成为稳定的理性行为,使教学过程更加的精彩纷呈。通过对学生学习表现的思考,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也可以通过对自身行为剖析,可以更加理性地认识自我,从而更有效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价值。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在诸多无法预知的因素,课后思考不但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经验,用以指导教学,而思考过程本身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研究能力。有助于实践智慧的生成。
一、教学理论基础上
(一)要转变教学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经常思考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如,长期以来,历史教学目标总是定位在增进学生的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方面,相对而言,有关史学的知识,如历史解释的多元性、因果关系、变迁和延续则往往忽略。其背后或许有着这样的假设:十几岁的学生只要具备足够的史实知识,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就会理解、运用那些知识;学生年龄尚小,那些史学概念与方法非他们所能领会,无须过早传授。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史实之外,适当传达一些历史学的概念和方法也非常必要。而且,历史教学的核心应当是发展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学习方法。
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教师就要了解历史教学研究的动态,加强对历史教学理论的研习。随着课程改革的启动,历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更加趋于活跃,成果迭出。如,余伟民主编的《历史教育展望》、聂幼犁主编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赵亚夫主编的“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丛书”、白月桥的《历史教学问题探讨》等著作都有参考价值。此外,《历史教学》杂志开辟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及教材编写”以及“关注新课改”等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也有帮助。
(二)丰富本学科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思考,至关重要。历史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比如,教古代历史,只读几本通史类的书是远远不够的,“至少要读断代史,而且是内容丰富,评价较高的断代史著作。像讲魏晋之前,至少就应该细读《魏晋南北朝史》”。此外,还可以从现代一些杰出的史学家,如顾颉刚、陈垣、陈寅恪、傅斯年、钱穆、郭沫若等人传世的学术论文中,精选若干篇研读。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史学名著,不但可以提高专业素养,了解学科研究前沿,而且从中可以学到提出问题、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二、教学方法策略上
(一)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事件用案例的形式体现出来,并对此进行总结。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
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除了思考自己的教学案例之外,研究他人的案例,特别是一些中学优秀历史教师的典型案例也很重要。近年,特级教师刘宗华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前辈孙恭恂教授合作,共同撰写了《刘宗华历史教学艺术与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一书,前者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后者则运用教育理论来阐释其教学实践的价值,理论与实际相得益彰。还有更多发表在报刊上的优秀教学案例,应及时研读,从中受到启迪。
(二)研讨课
研讨课作为一种课型,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助研讨,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研讨、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研讨 ……此处隐藏22451个字……又缺乏老师及时有效的引导,自然研究的不够专详,得出的结论不能令人信服,甚至最后不了了之,只留下一些疑问和悬念。
这反而影响了学生本来对历史问题的系统性、准确性的把握。
清晰的历史脉络、历史问题反而变得含糊不清,影响了学习效果。
因此,“虎头蛇尾”在活动课中千万要不得,要做到有始有终,明确目标,坚持不懈才能真正掌握真理。
误区四:只讲氛围,不谈实质。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不少历史教师都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也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种意识:即认为一堂好课就是要把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把学生调动起来的标志就是到处是学生的声音,课堂氛围好,气氛活跃。
于是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地走向了庸俗化,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使本来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了一盘散沙,最终的结果是把老师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完完全全变成了课堂纪律的维护者、监管者。
在这样的意识指导下必然会冲淡教学的主题,把有组织、有内涵、有目的、探求知识的`课堂变成了类似于放牛羊的牧场,盲无目的、放任自流,甚至为了迎合学生出现了低级趣味。
自己上课时感觉把学生调动得很积极,氛围好,而最终的学习效果却是一塌糊涂,甚至于导致学生只记得搞笑的地方,对应该掌握的知识一无所知,能够培养的能力一无所有。
这样的活动要了又有何用,多了又有何益。
也就是说活动中讲氛围不能走极端化,一定要注意活动的本质,即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动而有效。
误区五:只懂罗列,不会深化。
在历史教学中强调要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化,使历史课堂丰富多彩。
使用各种教具如投影、历史挂图、实物、幻灯、录音机、VCD等等。
在信息时代这些材料日新月异,也日渐丰富。
于是不少教师就产生了认识误区,认为材料越多越好。
出现了课堂上仅仅是一些历史资料的堆砌。
没有体系,没有系统,只是一盘散沙,甚至于教师忽略自己点拨指导者的身份,仅仅将大量的事实、材料、图片罗列。
与此同时,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及自己的一些理性认识,至于正确与否却不得而知了。
而教师忽略讲解的同时往往容易造成学生自身认知的误区,对已形成的错误看法没有及时纠正,长此以往就无法正确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又将从何谈起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因此,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并不意味着教师就要“下岗”,反而对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选取典型的材料,如何把握住材料与论点之间的链条,如何挖掘材料内在的灵魂等都成为更高层次教师的必备条件。
简单的理念讲解只会空泛,而简单的罗列材料只会使学生变得具体而缺乏深度。
所以二者如何结合,比例如何,选取的时机等都成为值得教师研究探讨的问题。
最佳的组合、最经典的讲解、最有效的方式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
误区六:只重研究,不问基础。
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成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后不少教师都在尝试使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从理论上来讲,研究性学习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深化理解。
但这只是一种方法和手段,并不能“草木皆兵”,每时每刻都想着要研究。
因为过分热衷于这种专题式的研究必然影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同时,学生的时间有限,这种学习方法分散了学生大量的精力,搞不好会一业兴百业废。
历史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机进行专题研究,使其充分地发挥在学习基础知识时的作用,从大局着想,为重点服务,才能更具有生命力,在教改中立足于不败之地。
误区七:只要学生,不用老师。
以往的教学都是要学生学,如今都强调学生要学,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不少教师误解了这一观点。
把老师讲变成了学生讲。
也就是把过去的填鸭式的教学变成开放式的教学,但一不小心过了头,变成由学生从讲到尾。
学生讲故事、分析人物、事件、讨论问题、进行辩论等,一切全部由学生包揽。
诚然历史教学中有不少存在分歧的地方,教师的一言堂容易使学生思维狭隘,学生的自由发挥使他们思维活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但有时也会钻牛角尖。
这时就需要在旁边做“高人”指点,拨云见日。
在这时教师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切切不能袖手旁观,听由学生发表自己的谬论,相互争的面红耳赤,或敷衍了事轻轻带过,使双方都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容易走向极端化,甚至引发个人矛盾。
因此如何在恰当的时候点拨学生,如何在学生卡壳时帮他们理清思路,指明方向就很有艺术性,如何在评论时使学生做到心服口服,做到有理有据等,这都需要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以及课堂上的灵活应变。
误区八:只有提问,不见其他。
开放性的教学提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有不少老师误解了这一点,认为学生的积极性就是积极动口、动手,这必然有动脑的过程。
于是多样化的方法最终被简化为一种方式——提问。
双边活动中不断地提问,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也不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要不就是非常简单的问答式,甚至于是一些非常低级的问题。
告诉学生看某一段落然后找出答案之类。
一堂课下来问了无数个问题,而有价值的却没有一个,以致于学生失去上课的兴趣,提不起回答的劲,这样的双边活动怎能有效。
确实,问答式是开放式教学中一个重要方法,但课前设计时教师应该对问题的深度、难度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切不可滥而不精。
另一方面,开放式教学也还有许多其他各种方法,如参观博物馆、编写历史小论文、讲历史小典故、讨论、辩论等等。
我们要从各个不同角度锻炼学生,不可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误区九:只讲手段,不懂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强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各种各样的教具如录音机、投影、电脑等被运用于教学上,但如何运用却是非常复杂的问题。
而许多老师知识简单的认为要把各种手段用上才能体现现代教育,于是几个简简单单的在课本上能找出的问题也堂而皇之的写在投影上;而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等课件的制作没有实质,只是把原来写在黑板上的板书照搬照套到课件上,用另一种手段、方式来体现相同的内容。
多了不少麻烦不说,还不见得比原来的效果好,本来是为了在教学中把课上得更丰富、生动,让学生学习的效果更佳,不能为了用教具而用教具。
只讲手段,纯粹为用而用,等于没用。
当然,在历史教学中还存在许多其他的误区,限于时间和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学有学的误区,教有教的误区,身为师者,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走出自己的误区,带着孩子们走出他们的误区,以及教会他们如何不步入误区,这,才是真正的为师之道。



![我选我教学反思[汇总15篇]](https://img.jihtu.com/upload/556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