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既描写了石榴的外在美,又描写了石榴的内在精神美,同时其文章的语言美也值得咀嚼品味。我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教学方案,教学过程设计合理,现做以下反思:
一、 朗读中感知:
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手段,我在教学《石榴》这课时,没有用繁琐的串问让学生被动地去回答,而是通过精当的提问,实物的演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多读书。首先,我让学生默读全文,设计了几个简短、精当的提问,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个季节?石榴有什么特点?同时相机板书:春天,叶;夏天:花;秋天:果;接着让学生读,先是自渎,边读边想石榴叶、花、果的样子,有什么特点,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读、自悟;接着让学生边听同学读,边看插图,视听结合,使学生对石榴的`样子有形象、直观的感受;再通过实物的演示,教师引谈,师生互动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了解。今后在有层次、多形式的朗读上还应努力。
二、 表达中领悟:
在学生通过多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表达,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如课文中写花时有这么一段话“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在教学这部分时,老师不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句打比方的句子,而是让学生读中领悟,“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一双双小手如林般树起,有的同学说:“小喇叭”写出了花的形状。有的同学说:“正鼓着劲在吹呢。”讲花开得多,开得旺。这时,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边读边表演,同学用手做出了喇叭的形状,涨红了脸,摇摆着头,多么像一朵朵美丽的石榴花,学生对这样形式的表达、领悟非常感兴趣,同时也让老师感受到孩子们在课堂上有一颗灵动的心。
在学了第四段引导学生仿写时,设计简略,有以下改进建议:
迁移练习:(出示桔子、香蕉、水蜜桃等水果)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的水果,同学们还带来了很多水果。谈话:
①你带了什么水果?它是什么颜色的,形状、大小怎样?
②这些水果可真诱人啊,快尝尝它的味道。谈话:你的桔子什么味道?你的香蕉呢?苹果呢?葡萄呢?
③你能把刚才说过的话连起来说吗?这个句子能帮助你们:
(文:剥开的外皮,只见,轻轻咬上一口,。)
(说说外面、里面和滋味)。第一个同学说完,请大家猜猜他说的是什么水果。
④一年四季有很多水果,比如:西瓜、桔子、香蕉、水蜜桃等等。你还喜欢什么水果呢?喜欢它的什么?试试用上这个句子说一说。(指导学生从营养、方便、长相诱人,口感酥软、嫩滑等方面说。)
2.大家说得真不错,看来写一种水果只要抓住它的外形、颜色和味道的特点,就能写好。请你选择你最喜爱的一种,欣赏它们各具特色的外形,去品尝它们独特的味道,然后按照《石榴》这一课的写作方法把它写下来。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2《秋天的雨》这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七、八岁的孩子很难直接通过抽象的语言体会秋天的美好,理解那么有诗意的语言。
因此一开课,我让学生理解“秋天的雨,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时,学生通过谈生活感受,并用收集到的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解释了其意,将生活和语文,将书面语言与生活语言结合起来。我重点设计以“读”为主线贯串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把抽象的、文学性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想象,让一幅幅秋天的图画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读出秋天的美,读出浓浓的语文味。
在教学课文第二段时,让学生回想扇子、寄信的经历,田野的景色,以及见到的菊花的色彩,理解本段的几种修辞手法,学生因为有了生活经验,谈起来有话说,自然理解文意也不难。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我让他们闻着各自带来的水果,学生不仅闻到了橘香,还闻到了菠萝的甜味,葡萄的酸味……孩子们有了感性认识后,对课文中“秋天的雨藏着好闻的气味”的理解不攻自破。接着我请学生谈自己在水果摊前看到喜爱的水果时的表现,这样将生活与文本结合起来,突破了对这段的难点句“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的理解。理解最后一段中“欢乐的歌”时,让学生回忆自己在秋天里有趣的生活来体会快乐,理解文意。孩子们兴奋地谈着:秋天里去秋游;去看菊展;吃螃蟹;吃各种新鲜美味的水果……在交谈中,他们回忆着秋天的生活,感受着秋天的快乐,理解了课文的含义,实现了“三维”的统一。
本节课最大的特色就是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悟情,以读促说。学生读的多,在读课文后进行了评价,但读的指导上还欠缺。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还不够,还没有做到大胆放手。今后在经常总结和反思教学的同时,将不断锤炼自己对课堂进行状态的敏锐感知能力,让师生的生命在课堂中得到尽情地释放。
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学语文是为了生活,生活中又处处是语文,只有将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体验,实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学生才会乐意学语文。
可以说这节课,学生将生活带入课堂,在课堂上,他们读着课文,谈着生活,丰富的生活经历帮助他们理解了这么优美的散文。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3【教学片段】
教学第三自然段
师: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写了燕子哪方面的特点?
生: 这一段写的是燕子飞行时的情景。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
生: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
师:“斜”字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什么?“掠过”在字典里是怎么解释的?轻声读读句子,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斜着”、“掠过”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斜”字不但可看出燕子飞行时的轻快,而且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生:“掠过”是轻轻地擦过。
师: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生:可看出燕子飞行时的轻快。
生:“一转眼”,燕子便从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飞得快极了。
师:那么“沾”在这里应作什么讲?能换个词吗?
生:能换成“碰”或“撞”
师:那作者为什么不用“碰”、“撞 ……此处隐藏10149个字……领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从而在生动、直观的形象中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从而很好地设置了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做了很好的铺垫。
故事导入由浅入深,寓庄于谐。如再讲《司马光砸缸》时,我说道: “在宋代,有一个小孩勇救掉到水缸里的玩伴的故事广为流传,大家知道是哪个故事吗?故事的主人公又是哪个人呢? ”
有的学生说出了故事的名字和主人公。接着,我让熟悉这个故事的学生讲述该故事,讲述故事的学生讲得生动形象,听故事的学生听得津津有昧。学生讲完后,我说: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原版故事,看看司马光是如何靠自己的智慧来营救掉到水缸里的伙伴的。”
谜语导入,曲径通幽,趣味横生。谜语导入,饶有兴味,平添了一种情趣。
此外,讨论导入法,创设条件,引导发现;成语导入言简意赅,意蕴丰富当然,导人新课要注意把握时间的长短。时间过长,容易喧宾夺主,削弱教学内容的渗透。
二、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立足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发展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应该做到解放学生的思想,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尊心和自信心,使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兴趣是一切学习的起点。每节课我都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们有兴致去探索更多、更新、更深的奥妙无穷的语文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为一切学生服务,所以教师要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无论学生的年龄、性别、文化层次、家庭背景如何,不管他们的天分如何,他们悟性的高低,他们生活在农村还是生在城市等等,教师都应赋予他们同等的学好语文的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尽可能好的教育,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和提高。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对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教学策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问题,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还要因材施教,提供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合理分配学习资源,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三、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中之重,但由于小学生识字量的限制,在阅读中经常会在文章中遇到自己不会读的文字,这就需要通过求教于老师、同学或借助于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学生进一步地展开阅读,并努力地去理解每一个句子,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而体会文章思想,达到真正读懂文章。流利地和有理解地阅读的技能,是学生在课堂上和独力读书时进行完善的逻辑思维的最重要的条件。教师应要求学生能用眼睛和思维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个的较短的句子,
然后使眼光离开书本,念出所记住的东西,并在同时进行思维。 当然,对小学生的阅凄能力不可要求过高。可以把品读、赏读、美读作为读书的一个目标,通过播放一些录音、视频,让学生领略阅读带来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教师要从音调、高低、快慢、轻重等诸多因素加于指导,让学生热爱、学会阅读。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小学生增强课外阅读。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有一部分学生走向了“非课本不读”的功利阅读极端。这部分学生对与课本无关的读物不感兴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不经常阅读课外书籍,就很难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四、增强教师自身素养要想做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就要走终身学习的发展之路,不断充电。
充电内容的首要一点是要更新观念,要学习掌握语文教学领域最新出现的学术动态,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动向,以便及时调整提高自己的教学观念,多阅读各种语文学科领域的优秀书籍。陶行知先生说: “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
教师要不断提高师德修养。教师的职业道德集中在敬业、爱生,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严谨笃学,勤奋工作,不断钻研业务,提高教育水平。教师的人生价值就体现在把青少年培养成材上。看到自己的学生一个一个成材,教师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就会感到人生的价值。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今天的时代已经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学习化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学和心理学也有很大的发展,对学生成长的环境也有了新的变化。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教育新形势的需要。教师在工作中要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蒲公英》是一则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从而告诫人们做事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实事求是,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课文寓人生的哲理于有趣的故事中,运用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突出了人物个性,表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强化了表达效果,有助于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认真备课、研究教材,结合我们班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给课堂插上想象的翅膀,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用梦幻般的语言对学生说:“下面让我们进入蒲公英的世界。在美丽的田野上,无数的蒲公英种子带着一个个洁白的小降落伞,在蓝天下随风轻扬,好像无数的小精灵在翩翩起舞美丽极了……”当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着蒲公英的画面后,我设计了又一个想象的环节:“假如你就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你想飞到哪里去?”陶醉在美景中的孩子们一个个炸开了锅,有的说要飞到花园里,开出美丽的花朵,美化环境,有的`说要飞到珠穆朗玛峰去,在最高的山顶上扎根,有的说要飞到森林里,看看神奇的大森林,还有的说要飞到太空中,看看宇宙是什么样的……各种各样的想象是千奇百怪,极大地丰富了孩子的想象力。
当讲到一颗蒲公英的种子说:“要飞到波光粼粼的湖面里,一定能给我带来欢乐!”我又提问:“它想到湖水里干什么呢,湖水会给它带来什么欢乐?”有的孩子说它会在湖水里和小鱼做游戏,有的说它会在里面自由自在地游泳,还有的孩子说它会顺水而下,和水波一起看看蓝天、白云,和小鸟说说话……孩子们认识到了湖水给种子带来的快乐。
在学生了解了两颗想到沙漠里和湖水里的种子的想法和不同的结局后,我又让学生进行想象:“假如你就是太阳公公,会怎样劝告那两颗想落在沙漠里、湖泊里的小种子?”学生们的知识面非常丰富,从各个方面谈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说:“你们这两颗小种子,不听太阳公公的劝告,会得到不好的结局的,要知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呀!”还有的孩子说:“你们这两颗种子,一个想当百万富翁,一个想到湖面上寻找快乐,你们不知道,这样做会没命的,你们千万不要去呀!”……大家在太阳公公的劝告中,大家进一步理解了课文主题思想。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教教材,而是在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体验教材,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