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

时间:2025-11-10 19:42:11
高一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安石的思想及创作情况。

2、学习本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掌握“乃、道、盖、观、其”等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一些词类活用知识。

4、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首先给学生介绍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学生通过诵读领会了“无限风光在险峰”一句的含义。随后因势利导:

今天我们要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含有类似的深邃哲理。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够作为“无限风光在险峰”注脚的语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二、整体感知

组织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1、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以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①课文中记游部分,集中于文中哪几段?(第l、2段)

②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2段)得出怎样的结论?

③文章“记”是“论”的基础,“论”是“记”的升华。(√)

④本文详细记述了登山游洞的过程,最后得出游览的体会。(×)

三、课文分析

1、引导学生自读前两段,让学生叙述游山经过。

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出重点实词的解释方法。

老师问:“舍”在注释中解释为“筑舍定居”,其根据是什么?曾见过的类似的句子有哪些?这样解释是古汉语的什么特点?

学生答:名词活用作动词,曾学过“驴不胜怒,蹄之”、“公将鼓之”等。

老师总结:“慧褒始舍于其址”,在“其址”前边的必须是个动词,来表示慧褒的动作。因此,从“舍”的名词必须引申开去,会想到舍是由人建造给人居住的,故释为“筑舍定居”。这便是从词的位置以及词与词的关系来揣摩词的意义。因此,识词辨义要考察语言环境,不但在句中看,还要注意句与句的关系。

前两段中用法相近的还有: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作动词,“命名”之意。

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之意。

2、以提问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l)第1段中为何提及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后文议论作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物的本源,充分体现了“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这也是“深思慎取”的依据。

(2)第2段略与详是怎样安排的?其中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略写游前洞,详写游后洞及所见所感。

对比有:前洞后洞

平旷幽深

甚众已少、又少

余所至浅好游所至深

还有见到奇景的欣喜与出洞后的后悔相比。

作用:为议论作铺垫。

四、布置作业

1、课后归纳“名、曰、文、进、奇、好、出、极”的意义与用法。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第二段详写游后洞的经过,着重写在力尚足、火尚足明的情况下,竟随“怠者”而返的遗憾心情。还有前洞与后洞的对比,都为第3、4段的议论打下伏笔。

1、提问,回答第2自然段的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到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达遗憾的心情。

2、诵读第三段。

(l)教师范读并穿插评点。

(2)①问:古代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话来概括。

对学生回答的不同答案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应作分析,然后总结,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由此而生。因此主旨是:“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问:作者说“不能至”是针对什么说的?

不能到达洞的深处,见不到“非常之观”。

③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④“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3)①“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极夫游之乐”是针对什么说的?

至洞之深处。

③为什么到了洞的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明了这样的意思。

④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随之止。

小结:“随之止”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3、读析第4段。

(1)教师范读,提问“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为什么?

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

从“何可胜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4、略讲第五段。

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这在我们学过的文章中见过,是哪一篇呢?说说这样做的好处。

《小石潭记》。好处:①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②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二、总结、扩展

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作者从古人“有得”谈起,接着以“有志”为中心进行分层议论,在“至”与“悔”上作文章。先说“至”,作者肯定“非有志者不能至焉”, ……此处隐藏24970个字……p>

《六月,我们看海去》知识要点

1。作者简介

潘洗尘,1963年生人,1982—1986年就读于哈尔滨师大中文系。潘洗尘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校园诗人,作品虽不多,但因独有的诗风格外的引人注目。

有人把六月比作青春,把青春比作诗歌,这是有道理的:这三者都显示着旺盛、勃发、充沛的特点。《六月,我们看海去》一诗,就是作者潘洗尘19岁读大学一年级时创作的,是他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品。读了《六月,我们看海去》这首诗,我们能在欢快的诗行里看到诗人及那个时代青年的内心世界。

2。本诗的韵脚

远方/遗忘/幻想/匆匆忙忙/忧伤/飘飘荡荡/喧响/空旷/向往/风霜/坐标轴上/远方

高一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体验美好诗情,理解诗人生命中的两难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当代诗人人,有一个我们颇为陌生的名字,叫海子。20xx年,“人民文学诗歌奖”在窑了两年之后,授予给了他和另一位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二、读诗

①放录音谈这首诗的体验,感受。

②指导学生朗读。透过字句,请你想像推测一下,诗人是个怎样的人(心灵孤独封闭)

二、介绍作者。

海子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县人。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19xx年3月26日在河北山海关卧轨自杀。海子是个极有天赋的诗人,他独有的自由率真的抒情风格、对生命的崇高的激情关怀、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使他的作品有一种童真梦幻般的吸引力。寓言、纯粹的歌咏和遥想式的倾诉是其三种基本的表现方式,但散漫的抒写并没有影响他语言的特殊的节奏和字句的锻炼。对死亡的特有的敏感使他的一些诗作带着一层神秘抑郁悲观的色彩,这种消极因素也影响了他的.生命态度。

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海子死前的两个月。在诗中诗人终于开始拟想尘世的幸福生活。从中可见他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对生命的世俗或崇高的激动和关怀。诗句质朴、亲切,如同一个纯真少年向母亲倾诉梦想和未来。全诗笼罩着浪漫、梦幻的色彩。

三、自读点拨:

1. 这首诗共三章。第一章虚构一幅自由独立、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

2.这幅生活图景里有一些清晰的意象,通过意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海子的理想生活是怎样的

通过意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海子的理想生活是怎样的。

意象1:喂马,劈柴,闲适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意象2:周游世界,这种生活无疑是自由的。

意象3:蔬菜和粮食,平凡普通自食其力。

意象4:房子,诗人的生存空间和精神家园。

意象5:大海,广阔的胸怀,包容一切,烦恼和痛苦。

意象6: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背离尘世,远离世俗。无法实现的幸福

通过意象分析我们可以总结海子理想幸福生活是:自由闲适,平淡普通,却又充满诗意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但文中却说:从明天起...................美好的生活为什么要从明天起而不从即刻起呢明天是未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遥远的,而海子却把这样的幸福限制在了明天,这听起来不免让人伤感。而仔细分析海子的这中生活在现实中会实现吗,他们太理想了完全远离尘世。

3、传递幸福--博大的爱

作者把自己未来的幸福迫不及待的传递给亲人和朋友,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诗人渴望别人分享他的幸福,而且也真诚的把祝愿送给亲人朋友,但作者为什么又说是“幸福的闪电”

闪电的特点是一瞬即逝,这说明诗人的幸福的是短暂的是不长久的,虽然如此,诗人还是希望诗人能幸福,人把自己真诚而美好的祝愿送给整个世界“给每一座山每一条河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原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这里诗人不仅祝福,关爱自己的朋友亲人,甚至关爱陌生人,乃至整个自然生命,表现了诗人博爱的情怀。

4、我们感谢诗人对我们芸芸众生的关爱于祝福,我们也同样的祝愿诗人能在尘世获得幸福,最后诗人得到幸福没有诗歌最后说“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人把最世俗而又是最美好的嘱咐给了世人而以一个“只愿”最终把自己隔绝到了尘世之外,面朝大海,背离尘世,于幸福远离了。

5、讨论:这首诗两次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表达美好的情感,而情味有所不同。第一次说出,是第一章情调的顺向发展,即“喂马,劈柴”等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情调上是一致的;第二次说出,是第二、三章情调的逆向发展,即本来顺着“愿你”“愿你”的祝祷,最后应是更昂奋的博爱情怀的展露,可是经由“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出人意料的一转,“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犹言尘世幸福是你们的,他人的,我海子仍旧偏安一隅,独守清高。这后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显示出诗人陷入矛盾境地:刚对世人表露赤诚心怀,很快转过身去,面朝大海,背对大陆,背对众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诗人心怀始而热情开放,终而收合封闭,这就是这首诗的情感发展的线路。

高一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了解生命中心伦理

2、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明确生活年代:1875到1965,这个时代具有什么特征?

明确国籍:法国。有些地方说是德国,是因为他出生的地方阿尔萨司在法德交界,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属于德国,而现在则属于法国。

身份:神学家、医学家、哲学家,(都是博士)1913年建立丛林诊所直至生命的最后。

195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该文为……

二、设问

1、问:我的呼吁,呼吁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学生可能回答: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

2、问:尊重生命的'伦理到底是什么伦理?它与一般的伦理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回答:

1)对一切具有生存意识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

2)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恶就是伤害并破坏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

与一般伦理的区别: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和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

问:能不能举例子说明?

学生例子:略

明确:伦理原本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善为道德,恶为不道德)在这里为人与一切有生存意志的生物间的道德关系。

即生命中心伦理和人类中心伦理

3、问:生命中心的伦理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答:略

问:目前影响世界安全的有哪些因素?

答:略

问:这些因素运用生命中心伦理该怎样解决?

答:略

《高一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