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5-07-09 19:42:06
【热门】科学教案范文集锦7篇

【热门】科学教案范文集锦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叙述25亿年前至今地壳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的图片,了解地球初始的模样以及在25亿年前至今地球发生的变化。通过米勒模拟实验,认识生命诞生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假设和其他假设,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并使学生以辨证唯物的眼光看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已经对“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同时,随着课程的深入,同学也初步形成了科学宇宙观。但是现阶段同学们还是存在着“地球的初始是怎么样的?”、“恐龙为何会从地球上消失”和“生命是怎么样诞生的?”等问题。此时,学生的求知欲已十分活跃,有利于开展《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这一课程。

重点难点

1、地球及地球上生命演化的历程

2、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假说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回顾】“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主要内容

太阳以及太阳系中的地球和其他行星都是来自宇宙中同一星云,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化而逐渐形成的。星云不停地旋转,使中心部分聚集收缩,成为原始太阳。星云周围的气体尘埃物质逐渐聚集成为太阳系中的大大小小的行星。

活动2【讲授】一、地球的演化

【讨论】我们知道地球距今已有46亿年,46亿年前地球刚诞生时,它的模样和现在一样吗?根据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你能想象地球诞生时得“模样”吗?

【引导】 我们可以想象,组成地球的星云物质在收缩聚集中也跟太阳一样,产生着高温,由于地球起初内核还没有完全成形,所以到处发生着剧烈的化学变化,处于一个熔融状态。

【总结】起初地球是一个由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

【提问】既然地球起初是一个由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那我们现在的陆地又是从何而来呢?请同学们比较下p12页最下面的两幅图片。并且思考原始大气和原始海洋又是如何形成的?

【总结】46亿——26亿年前,岩浆慢慢的收缩冷却凝固,固态地壳逐渐的形成;此间,高温岩浆不断的喷发释放出来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构成了非常稀薄的原始大气;随着地球温度的降低,水蒸气凝结成水滴降到地表,汇流成原始海洋,从此地球进入了海洋时代。

注:距今约38亿年前,最原始的生命体在海洋中诞生

温度下降使岩浆凝固——形成固态地壳;

岩浆喷发释放的`气体——形成原始大气;

温度下降使水气凝结——形成原始海洋。(38亿)

【讲述】从地壳形成到现在大陆的形成,地球有经历了那些呢,让我们回到25亿年,看看那时候的地球是怎么样的。25~6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大片陆地和山脉,海洋中的藻类释放气气,大气中氧气含量逐渐增多。6亿~2.5年前的古生代,地球上的陆地大面积增加,原始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露出海面,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裸蕨类等生物。2.5~0.7亿年前的中生代,大西洋和印度洋形成,中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裸子植物和爬行类动物出现。0.7亿前年至今,地球在第三纪经历了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等许多世界上的高大山脉,奠定了现代地球地貌的基础;鸟类、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出现。

【归纳、总结】

时期/距今 地壳 植物 动物 25亿年~6亿年元古代 出现大片陆地和山脉 藻类植物 6亿年~2.5亿年古生代 地球上的陆地大面积增加,原始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露出海面 裸蕨类植物 昆虫

鱼类

两栖类 2.5亿年~0.7亿年中生代 大西洋和印度洋形成,中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 裸子植物 爬行类 距今0.7亿年新生代 经历了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奠定了现代地球地貌的基础 被子植物 鸟类

哺乳类动物

【讨论】根据表哥你能推测恐龙出现在什么时候么?【阅读】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的一类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

活动3【讲授】二、生命的诞生

【讲述】小时候,常有同学问我“人从何而来?”,我会说是猩猩演变而来的,“那么猩猩又是从何而来呢?”我就吱吱唔唔答不上来了。

那究竟原始的生命从何而来呢?我们知道原始生命在距今38亿年前在海洋中诞生。那时候的场景是怎么样的呢?【讲述】科学家米勒模拟了38亿年前地球的状态,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做实验的。

实验条件:

1.原始大气:CH4、NH3、H2O、H2、H2S、HCN、CO、CO2 (真空泵抽成真空后充入,模拟原始大气)

2.能量:闪电、紫外线、宇宙射线(主要是闪电、电极产生的电火花,模拟自然界的闪电现象)

3.场所:原始海洋(沸水和冷凝后的水,模拟原始海洋)

实验过程:模拟原始大气用真空泵抽成真空后充入,再把水煮沸,使水蒸气驱动混合气体在玻璃管内流动,然后电极产生火花放电七天,最后在冷凝管冷却后的产物沉淀在最低处。

米勒发现了沉淀物中含有氨基酸、有机酸、尿素等有机物。

(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阅读】其他学说

宇宙胚种说:宇宙胚种说则认为,地球上生命的种子来自宇宙,还有人推断,是同地球碰撞的彗星之一带着一个生命的胚胎,穿过宇宙,将其留在了刚刚诞生的地球之上,从而地球上才有了生命。(澳大利亚的一颗陨石中发现了多种氨基酸和有机物)

【扩展】

如果把地球“有生以来”作为24小时,那么地球在0时诞生,6时以后才在海水中出现最原始的细胞,21时以后海洋中出现三叶虫,22时45分开始有恐龙出现,23时20分哺乳动物出现,直到23时59分,才出现了最早的猿人。

科学教案 篇2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遮挡物和屏;

2、可以之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此处隐藏3203个字……>3、分组实验并记录。

4、汇报、交流。

5、小结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主要感官和感受器的功能。

2.学会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嗅觉、 味觉、皮肤感觉的特点。

[本节相关的知识条目和教学建议]

1.感觉器官与感受器

2.皮肤的感觉功能

3.鼻和嗅觉

4.舌和味觉

[教学方法]

1.体验 皮肤触觉、鼻的嗅觉、舌的味觉。做到人人参与,亲身体验。

2.比较 触觉、嗅觉与味觉在信息接受上的异同

3.观察 自己的舌头

4.实验 皮肤不同部位、舌头不同部位不同刺激的敏感性

[教学重、难点]

皮肤感觉、嗅觉、味觉实验及归纳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的世界丰富多彩,如果生物不能很快感觉和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就无法生存与繁衍。

二、新课教学

读 图:图中的'人感觉到了什么?

(由于图中几种情景的感觉都比较简单、常见,让学生读图,谈谈各种情景的感受)

1.学生讨论

2.学生讲述各自的感受

3.学生归纳人的感受和感觉器。

讨 论:

1.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有哪些?大家的结论都相同吗?(学生积极发言)

2.小明为什么要戴着耳机欣赏音乐?(从不同角度讨论,戴耳机的利弊)

总 结:人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等,相应的感受器为眼、耳、鼻、

舌头、皮肤等。

(一)皮肤的感觉功能

探究提出问题1:皮肤能感受到哪些信息?(皮肤能感受到哪些刺激?)

猜 想:冷热感、软硬感、疼痛感、压力感。

设计实验:被实验者戴上眼罩,另一同学取物品给他触摸。

收集证据:摸刷子的感觉。[(1)背面有纸部分不冷(2)无纸部分背面光滑,正面部分有刺感(3)刷子拿在手中,有沉甸感。(解释)]

探究提出问题2:哪里的皮肤最敏感?

实 验:一根鬃毛,用镊子夹住后接触皮肤不同部位:手背、手指、手臂、头颈等处, 各标上记号,说出感受(要求闭上眼)。可以相互进行。

实 验:铅笔尖,快速刺痛不同部位,手心,手背,手指头处。(解释)

结 论:人体皮肤上有丰富的神经细胞,能感受到很丰富感觉,如有冷、热觉、痛觉、解压感等。

(二)鼻子的嗅觉

活 动:戴上眼罩,让同学闻月季花香,请他辨别是什么物质。

知 识:花的香味刺激了鼻腔中的神经末梢形成兴奋,嗅觉神经将兴奋传到大脑皮层,

形成嗅觉。

阅读课本:P4图1-4,讨论对图中所示情况有过的经验,归纳嗅觉特点。

嗅觉特点:

(1)嗅觉灵敏度会因人的体质状况而变化。特别是疲劳。

(2)嗅觉灵敏度随人年纪增长而有所减弱。

(3)不同的动物对不同气味表现出不同的敏感度。

气味可以收集和保存:出示十只已收藏好的瓶子,请学生回家模仿着做。

(三)舌和味觉

1.讨论的舌的特征:(预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舌)出示舌的,再出示一张放大的舌面。

小知识:舌的表面约有一万个味蕾!

2.讨论味觉形成过程:以甜味为例。

糖放入嘴里,溶解于唾液,刺激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

3.探究。

问 题:舌不同区域的各种味觉敏感度一样吗?

猜 想:舌上不同区域对不同的味觉敏感程度不一样。

设计实验:配制好甜、酸、苦、辣四种液体,分别用棉签蘸取并擦拭舌不同部位:舌尖,

舌两侧,舌根。分别感受。

收集证据:由学生讨论而得(甜咸在舌尖,酸在侧,苦在舌根)。(解释)

4.嗅觉和味觉共同工作。

实 验:捏住鼻子吃香蕉,味道怎样?(说明味觉和嗅觉是共同工作的)

生活中感冒了为何食欲不振,味道也不佳了?

课堂小结:

1.了解了人有哪些感受器,有哪几种感觉、

2.具体认识了触觉、嗅觉、味觉的形成原因和一些特征。

课堂反馈:

1.通过 感知天气变化,通过 感知周围肯定有正在开花的桂花树。

2.盲人是怎样辨认人民币的?

3.公安警察破案时为何要带上一只警犬?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

2、学生能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3、学生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教 学 过 程动态修改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

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3、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二、观察蚂蚁

(一)室外观察蚂蚁

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

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5、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6、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内观察蚂蚁

1、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

4、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5、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发现

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4、设计意图: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

(备注:如果是室内观察,注意送蚂蚁回家。)

课后反思

《【热门】科学教案范文集锦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