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设计[热]](https://img.jihtu.com/upload/1710.jpg)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设计[热]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设计1学习要点
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自幼失明,曾经发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呼喊,可见视觉对于人类来讲是多么重要!还有一种感觉对人类同样重要——那就是听觉。是如泣如诉的二胡声,使瞎子阿炳的世界充满阳光;是琅琅的读书声,使冬天的校园也充满了生机;是妈妈的一句关心的话语,使你伤感的心不再失意……可是,有的同学由于在平时的生活中粗心大意,忽略了生活中的各种美妙的声音。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很多美妙的音乐,从今天开始,只要你“用心”去听,你一定会听见的!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噗(pū) 顷(qǐng)刻 喷嚏(tì) 嘈(cáo)杂 轰隆隆(lóng) 唠(láo)叨(dao)
2、词语解释:
顷 刻:极短的时间。
嘈 杂:(声音)杂乱,喧闹。
唠唠叨叨:说起来没完没了。
抱 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视而不见:尽管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有看见,指不重视或不注意。
聆 听:(书面语)听。
二、分析课文内容:
1、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可划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8)展示生活中存在的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
第二部分:(9一13)说明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告诉我们声音会充实我们的生活,使我们得到更多乐趣。
第三部分:(14—20)建议我们做几种“声音游戏”,进入声音世界,得到乐趣。
2、什么是声音?课文中有没有准确的解释?
文章中有对声音有明确的定义,“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
3、“蒲公英梳头…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有没有声音?
因为“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所以“蒲公英梳头……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都是有声音的,只不过这声音太过细小,我们的耳朵难以听到罢了。
4、为什么说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久而久之会成为“没有感觉”的人?
因为他对外界的一切都无动于衷,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他当然也就成为“没有感觉”的人。
5、作者都建议我们做了哪几种“声音游戏”?
建议我们做的“声音游戏”有:
a)聆听嚼几片脆脆的饼干、几颗硬糖果的声音。
b)聆听玻璃纸被揉后舒展的声音。
c)聆听雨点打在玻璃窗上的声音。
d)听一段自己喜欢的音乐,并把它编成故事
……
三、整体总结全文
本文用亲切的语调、幽默诙谐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了细小的、抽象的声音世界,领着我们去感受声音带给我们的美,去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声音的世界是奇妙的,但你如果想真正地走进它还需要自己拥有一颗平静的、热爱自然的心。所以文章引导我们要学会关注自己周围的声音世界,珍惜我们的听觉,热爱我们的大自然。
四、推荐阅读
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听觉的重要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我们其他的功能,比如视觉,失去视觉同样也是极其痛苦的,所以推荐你阅读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感受一下作者那发自内心的对光明的渴望。
你一定会听见的
教材分析
《你一定会听见的》是一篇随感式的小品,它以优美的语言、亲切的语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神奇美妙、其乐无穷的声音世界。通过描写生活中细微的声音,品位声音中传递出的情味。启发我们用心听,用心感受,体会生活中令人醉心的奇妙。同时告诉我们只要用心听,并且在听的成长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感受,学会欣赏,学会微笑,就一定能听见这个奇妙无穷的有声世界,我们也因此会成为一个生机蓬勃、活力四射、内涵丰富的生命体,让世界因我们而更加精彩。学习本文主要引导学生注意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在写作上,作者描写声音从“无声”写起,开篇描写“蒲公英梳头”“80只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的“声音”,而这些所谓的声音我们一般是听不见的。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平常所谓“无声”入笔,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见之列了。文章的结尾部分新颖别致,作者不像惯常行文那样或总结或引申,而是别出心裁地建议你做做“声音游戏”,通过游戏,我们将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进而听见自己的心音,由此“构成了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得到很多乐趣”,进一步印证了文章的主题。全文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读者容易获得认同感。阅读时,我们仿佛感到作者在和我们谈心,亲切随和,娓娓道来。语言技巧上,本文的语言活泼风趣,优美形象;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中运用提问、设问、反问等多种问句,不断激活读者生活体验,引发读者思考。
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七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有益启示;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综合以上要求,结合本课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想像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引导生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去体验生活。
教学方法
1、 朗读教学法
2、 美点寻踪法
情景与感悟
同学们,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自幼失明,发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呼喊,可见视觉对于人类来讲是多么重要!还有一种感觉对人类同样重要——那就是听觉。是如泣如诉的二胡声,使瞎子阿炳的世界充满阳光;是琅琅的读书声,使冬天的校园也充满了生机;是妈妈的一句关心的话语,使你伤感的心不再失意……可是,有的同学由于在平时的生活中粗心大意,忽略了生活中的各种美妙的声音。从今天开始,只要你“用心”去听,你一定会听见的!
理清思路
< ……此处隐藏24110个字……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很善于运用自己的耳朵,而且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于是大家也不难发现,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了声音的'存在,才会变得更加地丰富多彩,更加的生机勃勃。今天,我们将走进《你一定会听到的》这篇课文,一起去感受那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教师板书课题、作者)(3)大屏幕显示课文的题目《你一定会听见的》,以及作者的姓名“桂文亚”,并播放背景音乐。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品味文章活泼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
3、学会运用自己的耳朵聆听,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师简要向学生说明为什么本课要学习这几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初步理解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写这篇文章,
(1)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大屏幕显示教师所问的问题,播放背景音乐,然后学生自由朗读)
请1~2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或引导。
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善于运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这个世界的声音。
(2) 作者写了关于声音的哪些内容?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唤醒自己麻木的心灵,叫醒自己沉睡的耳朵,去聆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去感受人世间爱的和弦。
教学重点:
1、通过作者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找寻你已失去或将要失去的纯真心灵;
2、通过寻找“声音”,寻找对生命珍爱的方式。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
教学难点:
1、对“听见”二字的理解。
2、对惯性思维意识的突破。
教具使用: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一段DV片
镜头一: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趴在地上喊:“妈妈,你快来听,小蚂蚁在唱歌呢!”妈妈走过来,生气的说:“竟胡说,蚂蚁怎么会唱歌呢?看,把衣服都弄脏了,真不听话。”说完粗暴的拽起孩子,朝孩子的屁股打了几下。镜头定格在孩子委屈的目光中。
镜头二:一个五六岁的孩子站在鸽子群中对着鸽子说话,妈妈走过来问:“宝宝,你在干什么?”宝宝回答:“妈妈,我在与小鸽子聊天呢!”妈妈笑着说:“傻孩子,人怎么能和动物交谈呢。动物也永远不可能听懂人说的话。”“那为什么电影里的小动物就能和人谈话呢。”“宝宝,电影里演的是骗人的。”镜头定格在孩子失望的目光中。
同学们,看了刚才的两段片子,你都想了些什么?(同学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但总体可归纳成两大类,一类同学认为人类是可以听懂各种声音的;一类同学认为人类是不可能听懂任何声音的。)那么,人类到底能不能听懂各种声音呢,让我们去从桂文亚的文章《你一定会听见的》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赏析与研读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思考提出的问题。(大屏幕中提示)
1.文题:《你一定会听见的》a、“你”指代的对象是谁。b、“听”的内涵。c、“会”的内涵。d、“一定”的内涵。
理解:
a、“你”应指文章面对的所有读者,其实更进一步应理解为所有人,包括有耳障的人。
b、“听”的'内涵不仅指有听力的健康人用耳朵听,还应指可以凭借视觉、触觉、心灵去感知声音,一切体验生命、享受生命的行为。
c、“会”的内涵是一切皆有可能,只要你能想到,就可以做到。只要你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就可以尽情享受生命赋于人类的一切。
d、“一定”二字是对“会”“听”二字内涵的肯定,更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肯定。无论一个人的个体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于世间,他都有享受生命、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的权力。
2.课堂质疑,后课补记。(本个环节是在分析题目和品读篇章的过程中,由学生提出,师生探讨的内容,但在授课前,教师无法预测学生都会提出哪些质疑,因而是课后补记的内容)
a、文章中第八自然段中“说得明白一些,只要你不是聋子,只要你两只耳朵好好地贴在脸侧……”一句和文题“你一定会”产生矛盾。
学生观点一:既然作者认为聋子听不见声音,那题目中的“你”就不应理解为所有人。
学生观点二: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产生了自相矛盾的错误。文中第十三自然段中“你用心听了吗?”不就是在向读者召示,声音是可以用心“听”的,所以文题中的“你”应该包括所有人。
学生观点三:反驳观点二,认为⒀自然段中的“用心听”是在善于用耳朵的基础上用心听,不能段章取义。
教师引导:这几名同学都很善于动脑筋,产生意见分歧的原因就在于对“听”字内涵的理解上仍没有达成共识,甚至可以说,是对“听”字内涵没有深层的认知。所以,我们不妨先来探讨一下“听”的内涵。从物理学角度来定义: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声响。根据这一科学理论,我们能否设想一下,耳聋的人能否感知到声音。
学生1:可以让耳聋的人把手放在振动器上,通过声音高低不同产生的振幅不同来感知声音的变化。我曾看过一篇文章《睡莲花开的声音》,其中讲一位修女就是通过这种办法让一个耳蜗移植失败的聋儿童感知到了声音的存在。清晨修女让聋儿童用手轻轻抚在睡莲花蕾上,当太阳升起来时,睡莲花竟在阳光照耀的瞬间绽开,聋儿童清晰地感受到了花开的声音。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美妙的声音,只要我们有一颗对生活永不消沉的心,就一定可以听见。
学生2:我认为还可以通过色彩的变化,手势的变化来感知声音。例如广场上的音乐喷泉,随着旋律的变化起伏不定;例如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出的舞蹈《千手观音》,优美的旋律就在她们的心中。虽然我们的耳朵不聋,可是我们总将它关闭,也一样无法感知到声音的美妙。所以说,用耳朵感知声音并不是最重要的,只有用心去感知声音,才能真正感知到声音的美好。
教师总结:……在学生们深入的探讨声中,我发现,学生已经学会用心去领悟课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听见”二字的内涵迎刃而解。
3.学会感知:(多媒体)播放班德瑞的《清晨的田野》,让学生闭上眼睛感知,在倾听的过程中,你都看见了什么(看见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再播放一段没有音乐的田野风光片,在片中小草破土而出,牵牛藤向上攀沿,金色的麦浪此起彼伏,让学生在无声的状态下感知(感知到生命是那样美好)。
4.课堂小结。无论生命以何种方式存在,它都向世人展示着它的精彩。
5.作业安排:a学会唱一手歌──金海心《把耳朵叫醒》b怎样帮助盲人感知色彩。
6.板书设计
你一定会听见的
桂文亚
板书理念:把心字底变形为“人”字,意在体现文题中的“你”指所有人。把心字两点作为“耳”和“心”字,意在告诉学生,用耳更要用心才能真正品味道声音的美好。而整个板书就是一个大大的“心”字,意在告诉学生,无论是“声”的世界,还是“生”的世界,都需要用心去感受,你才能发现生活是如此美好,生命是如此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