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摄影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会本课15个生字。掌握由本课生字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革命前辈对青少年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青少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一个用纸折成的照相机、若干作为奖励的笑脸
教学过程:
一、 以绕口令比赛作为热身运动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放松一下,咱们来进行一场绕口令比赛好吗?
二、 以照相机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
生:照相机
师:今天同学们精神都很好,现在我来照一张相片,好吗?
生:好
师:准备好,看到这边来,大家笑一个,好,一、二 (咔嚓)
同学们,刚才老师在做什么事呢?
生:照相
师:那照相的人我们叫他什么呢?
生:摄影师
师:没错,同学们真聪明,照相的人就叫摄影师
师板书题目:《小摄影师》, 生齐读题目
师:同学们,你们拍过照片吗?谁来说说他见过的摄影师的年龄大约是多少呢?
师: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今天这位摄影师的年龄,大家猜猜他可能几岁?
师:现在老师公布答案:这个小摄影师只有10岁左右,是个小男孩。今天这位小摄影师要给谁照相呢?
生:高尔基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高尔基是谁吗?
生:著名的文学家
师: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给一个著名的文学家照相,那么会发生什么事呢?同学们想知道吗?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瞧瞧小摄影师和高尔基的故事吧!
三、学习课文
1、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讨论小男、孩和高尔基是否认识,并说出其理由
3、学生讨论从小纸条中可以看出小男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4、学生讨论在拍摄中可以看出小男孩什么样的态度
5、小男孩拍照成功吗?此时他的心情会是怎样呢?
小组讨论,师请生回答,并奖励回答好的学生一个“灿烂的笑容”
6、从高尔基和秘书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什么?
7、小组讨论:为什么高尔基不接见记者却要见小男孩?
8、课堂小结:从这件事中,我们了解了高尔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师板书: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四、 课后拓展:小男孩能不能实现他的愿望?
五、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没有照成的故事。充分表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爱护。
导入新课前,利用自己动手做的 “纸相机” 为同学们拍照,从而引入课题《小摄影师》。课堂上以灿烂的笑容作为奖励,学生积极性很高,并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
在设计本节课时,主要围绕 “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爱护” 这一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上完本节课后,自己感觉效果不佳,虽然学完本节课后,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学生能体会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分析课文缺乏侧重性,没有处理好主次关系,分析课文深入却没有侧重。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没有正确处理好师与生的关系,即传授者与被传授者的关系。在教学理论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也就是说,教师是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主体者。在这堂课中,我忽视了这点。这节课上,更多的是我提问题,而让学生按着我的问题理解课文。其实,这样我无形中也就抹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剥夺学生的发言权力。做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应该是老师在一旁引导,更多地让学生置疑、提问题、解决问题。
本节课对于课文的具体分析,没有处理好主次关系,重点没突出,某些问题讲得过于详细。课堂上某些环节采取的.讨论形式,如:同桌讨论、前后桌讨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等形式。没有根据具体问题采取合适的讨论形式。
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位老师,要上好一节课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知识。老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还要备学生。每个学生的个性有所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是老师事先所无法预料的。
对于本节课,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不管是课堂管理方面或者是知识传授方面,都需进一步完善及提高。希望在今后不断的教学研究及向有经验老师的请教下,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2【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准备投影片和道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说说课前自读课文的情况以及体会,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由此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学习小组内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投影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
5、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
三、细读感悟
1、读文想问题:
⑴ 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⑵ 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⑶ 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⑴ 小男孩为什么来?用“____”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____”画出有关句子。
⑵ 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 ”画出有关句子。
⑶ 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⑷ 小 ……此处隐藏21439个字……分角色有情感诵读课文,读出对话的差别语气。
巧设疑难,升华情感
一、发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二、让门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求联络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根据。
三、高尔基期望孩子来吗?指点诵读末了一句话,捉住“无非”、“必定”等词表示的先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入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眷注和深深的爱。
课外延长,想一想续写
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晤面时他们会说写甚么?做些甚么呢?请你开展想一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砚间互相交换。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15教学设计意图:
《小摄影师》一文讲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故事中所蕴含的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真挚的爱,却是三年级的孩子不容易体会到的。因此,教学这一课,我紧紧围绕“爱”这一情感中心,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读中体验,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续编故事,让这种“爱”得以延伸并升华。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重点书写“胶卷、摆弄、杂志”等词。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喜爱和对下一代的关怀。
4.续写故事。
教学重难点:本文的重点内容是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学情分析:本文语言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可以理解大概意思。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纸团飞进窗口,男孩请求高尔基允许为他照相──高尔基摆好姿势,男孩准备为他照相──忘带胶卷,男孩哭着离开──高尔基等着男孩再次来照相。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义。也可以结合具体的词语、句子、段落,通过朗读尝试合作、探究学习,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受到熏陶和感染。本课结尾,给学生留下了悬念和想象空间,学生肯定有兴趣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续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基、胶、卷”等3个生字。正确认读“列宁格勒、摄影师、高尔基、阳光明媚、鞠躬”和正确读写“人行道、照相机”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初步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
5、课前准备:收集并了解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 摄影师 联系实际说说对“摄影师”的了解。(随机板书:读准摄)
2、补写板书“小”(小摄影师)课前我们预习了,小摄影师指谁?小摄影师要干什么?(小组交流,再汇报。)
3、交流高尔基的资料。(生平、作品、和读书的名言。课前要先准备。)(高尔基: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他的作品在广为流传,像《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多部小说和著名散文诗《海燕》等,深受读者的喜爱。文中所描述的高尔基当时正生活在苏联的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
二、汇报读文和认字
1、先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然后采取多种形式展示学生自读课文的成果。
2、通过自学你学会了哪些字?指名认,注意正音。
3、指导书写,字形难点:卷、基、学生练写,指导评议。
三、小结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巩固课文词语,培养运用词语的能力。
2、分角色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高尔基对对男孩的喜爱和对下一代的关怀。
3、续写故事。
一、复习导入。
以开火车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形式认读词语,并能用词语连成课文的片段。
二、朗读全文,了解大意。
自由读课文,全班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高尔基 小男孩
三、学习课文,读中感悟。
过渡:看来同学们对课文的大概内容都有所了解,一位是大名鼎鼎的前苏联文学家,而另一位却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少先队员,他们互不相识,却发生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入课文,走近这个故事的两位主人公,去探究他们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情感变化。
(1)谈谈男孩印象。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普普通通的小男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同桌交流讨论。
3、指名说说对男孩的印象。
预设学生回答:
聪明、粗心、有礼貌……相机出示学习“鞠躬、胶卷”
(2)领悟高尔基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1、男孩给大家留下一个可爱的印象,那么高尔基这位大文豪在课文中的一言一行,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自读课文,划出有关高尔基语言和行为的句子,想想你从这些句子里感受到什么?
2、小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相机板书:喜爱、关怀
预设交流的句子:(注意边悟边指导感情朗读)
“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你怎么了?”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
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
小结:高尔基是那么有名的文学家,而小男孩只是普通的少先队员。但他却能按小男孩的`吩咐做,可见他一点都没有名人的架子。他有许多关于读书的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扑向书籍,就像饿饥的人扑向面包一样。爱书吧,它可以给你力量。”等等。这样一个如此著名的伟人,为了实现男孩的愿望,宁肯放弃宝贵的读书时间,这难道只是因为他喜爱这个男孩吗?
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可见他是是多么的关心喜爱我们的少先队员呀。简单的一次拍照过程,却从高尔基的言行中充分体现了对小男孩的喜爱,也体现了他对我们下一代的关怀。
四、角色朗读,体会感情。
1、指名分角色朗读文中的对话,学生评议。
2、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小男孩会回来吗?
预设:
会回来。因为他说要把高尔基的照片贴在墙报上。
不会回来。因为他觉得浪费了高尔基时间,很难为情。
2、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回来吗?
小结:对呀,从“一定”及对待记者和少先队员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我们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齐读这句话。
六、拓展活动
故事按你的想象发展着,请你续编下去。编故事时,请仿照课文中的冒号和引号来运用。
生习作后,再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