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学会“塘、群、灰、捕、迎、龟、裳、碧、鼓”这9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联系课文内容辨析“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
3、理解课文中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及句子中的动词如“披”“露”“鼓”。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的不同用法。
3、理解小青蛙在寻找妈妈过程中心情及身体上的变化。
4、通过教师引导学习第二段,掌握自学三、四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认识生字和第一段。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内容,认识本课生字。
教学准备:挂图、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解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小蝌蚪吗?它长得什么样?(投影出示,认识小蝌蚪),小蝌蚪是怎样长大的?它的妈妈是谁?学习了这一课我们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看图,了解图意:
1、出示挂图,学生从左至右观察,边看边想:这几幅图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利用投影出示,看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看第一幅图着重观察小蝌蚪是什么样的.?
看第二幅图说说小蝌蚪遇见了谁?会说些什么?它的身体有什么变化?
用观察第二幅图的方法自己观察三、四幅图,自由说说图意,适当进行想象,教师予以指导点拨。
三、借助拼音,结合图画,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标出自然段,用“”在文中画出生字新词,练习读并读准字音。
2、在认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借助拼音读课文,要读通每一句话。
3、检查自读效果,逐段指名读课文,并领读生字词,其余学生注意认真听,读后师生议论,予以评价,注意指导下面几个字的读音:“塘”,“迎”“裳”这几个字是后鼻韵母,要读准。
群:读qxn,不要错读成q0n。
捕:读b,不能读成p。
裳:读轻声shang,衣裳(shang)。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
四、结合看图,读讲第一段:
1、读第一段,看第一幅图,问:
(1)小蝌蚪是什么样的?
(2)结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3)自由读第一段,说说你能够读懂那些词?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注意指导以下几个重点词语:
一群:指许多小蝌蚪聚在一起,结合学生平时生活实际还可以说“人群,建筑群”。
对“甩着”、“快活”、“游来游去”几个词的理解要对照画面,启发学生想象。最好通过观察实物或录像。在朗读中体会“甩”这里是摆动的意思,例如“牛甩着尾巴”。
快活,游来游去能够说明小蝌蚪的心情很高兴。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着。
2、指导朗读第一段,要读出有趣、高兴的语气。
3、投影出示课后练习2的(1)题,口头填空,齐读句子。
(1)________里有________小蝌蚪,大________,________的身子,________长长的尾巴,________地游来游去。
正确答案:池塘一群脑袋黑灰色甩着快活
五、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几个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知道它是捉虫能手,懂得应该保护青蛙。
2、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认识矢字旁,理解“蝌蚪、脑袋、快活、鲤鱼、捉食、乌龟、碧绿、肚皮、低头”等词语的意思。
3、 能按问题的提示写句子,把句子写具体;通过选词填空连句,了解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4、 会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知道它对农作物有好处,是我们捉害虫的好帮手。
难点:懂得应保护青蛙,并能向他人宣传保护青蛙的道理。
教具准备: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蝌蚪的生长变化。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蝌、蚪、池、脑、袋、甩、鲤、龟”等9个生字,理解词意。
3、能正确朗读第一段,说说蝌蚪的形态特点,能按问题的提示扩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 激趣揭题。
[1、出示课件,认识“蝌蚪”,说说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2、小蝌蚪长大后变成了什么?
师:青蛙在水中产卵,小蝌蚪从卵里出来,慢慢地变成了青蛙。因为小蝌蚪没有看见过自己的妈妈,不知妈妈在哪里,所以小蝌蚪要去找妈妈。补充课题后齐读。]
1、 小朋友,我们已经观察过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谁能说说它是怎样的?
2、 揭题:小蝌蚪找妈妈。学习“蝌、蚪”,怎么记住它? 3、 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
他们是怎么找妈妈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
二、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 听录音,思考: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小蝌蚪的妈妈到底是谁?
2、 听完后汇报。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观察课文插图)
学习生字“鲤”,怎么记?
学习生字“龟”,共几笔,第七笔是什么?
小蝌蚪的妈妈是大青蛙。(观察课文插图4)
3、 跟录音轻读课文,给每幅图找出相应的课文。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第一幅图,说说图上画着什么?
( 一群小 ……此处隐藏23909个字……段故事画一张画,连起来就叫连环画,让别人把几张画连起来看就知道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2、引导幼儿观察主要角色的特征。
幼儿讨论,故事里都有哪些小动物。
出示动物图片,请幼儿观察。
3、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我们把故事分成6幅图,在画的右下角标上数字。
画之前,请幼儿先想好如何构图。
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将主要角色画在纸的中间,注意添画与主题有关的事物,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动物形象和设计画面。
4、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鼓励幼儿与邻座的小朋友相互欣赏并讲述故事内容,选出画的最好的作品进行表扬并让幼儿介绍作画经过。
活动反思:
这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幼儿。在故事中,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曲折经历,使幼儿了解到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了解连环画的形式,会区分故事中不同的情节内容,知道其先后顺序,制作成连环画,并且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相互合作的能力。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14【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青蛙的特征及蝌蚪与青蛙的关系,学习观察比较。
2、感受故事优美的意境及妈妈爱孩子、孩子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了解青蛙的特征及蝌蚪与青蛙的关系,学习观察比较。
活动难点:感受故事优美的意境及妈妈爱孩子、孩子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准备】
课件;录音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谈话引题
这是谁?一群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着,想找自己的妈妈。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它长得什么样?我们来听一个故事,名字就叫《小蝌蚪找妈妈》请仔细听,小蝌蚪是怎么找到妈妈的,它们最后有没有找到自己妈妈呢?
二、幼儿欣赏,完整故事
小蝌蚪找妈妈时,都碰见了谁的妈妈呢?
三、结合挂图,再次欣赏。
小蝌蚪看见了鸭妈妈,是怎么问鸭妈妈的?鸭妈妈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小蝌蚪听了鸭妈妈的话,就去找自己的妈妈,它们找到的第一个妈妈是谁?鱼妈妈是在呢么说的?
小蝌蚪找到了第二个妈妈又是谁?乌龟妈妈又是怎么说的?
小蝌蚪最后看见青蛙坐在荷叶上,它们知道青蛙是它们的妈妈吗?小蝌蚪是怎么问的?(幼儿学说青蛙是怎么回答它们的`,即青蛙特征的描述)
青蛙是怎么回答它们的?(幼儿学说青蛙的话,即蝌蚪到青蛙的成长过程)
四、结合书本,欣赏录音
请幼儿阅读《小朋友的书。春天到》第15~16页“小蝌蚪找妈妈”,一边仔细观察图画,一边仔细听故事。
五、游戏:蝌蚪找妈妈
教师弹小鱼游的音乐,一半幼儿做蝌蚪游的动作,一半幼儿各自模仿小动物妈妈的动作,音乐结束,寻找青蛙妈妈的幼儿扮演者。
【活动反思】
此活动故事内容,蕴含多领域的教育价值,故事中不仅有科学领域的“认识青蛙的特征,了解蝌蚪与青蛙的关系”,还有语言领域领域“感知故事结构,理解故事内容,初步学讲故事”,鉴于上面,我制定了教学重点为“理解故事内容,了解青蛙的特征,学习观察并比较”。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理清故事展开的顺序,这是开展活动的基础,也是这个活动的重点。
为了突破重点,可以改进的是:制作特有的图片。图片采用以“特征”和“代表动物”为重点的图片设计。图片设计成为两排,上面一排是以“特征”为重点的图片,主要是“宽又大的嘴巴”“四条腿”“白肚皮”“绿衣裳”,上面一排,横着看主要通过一幅幅图片串联起来,帮助孩子理清青蛙的特征,这也是其中的一个活动目标,通过观看具体形象的图片及倾听生动有趣的故事达到目标;对应上面一排图片的下面一排图片则是上面每个图片特征对应的动物图片,如“宽又大的嘴巴”对应的是“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宽又大的大鱼”;“四条腿”对应的是“有四条腿的乌龟”;“白肚皮”对应的是“大白鹅”;“绿衣裳”对应的是“青蛙”,这些按顺序摆放的图片上下结合单幅看,主要帮助孩子了解故事中小动物的特点,上下对应连贯的看,则是帮助孩子理清故事讲解的顺序,理清故事的内容,为理解、讲述故事奠定基础。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15【教材分析】
活动一:语言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是一个流传已久的经典故事。其生动、有趣的内容深受幼儿的喜爱,但故事中小蝌蚪找妈妈的急切心情及动物妈妈们给予小蝌蚪的帮助和安慰,幼儿并没有深切的感受和体验。中班幼儿能基本完整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教师可根据幼儿已有经验,帮助幼儿挖掘故事背后深层的教育价值,激发幼儿在讲述模仿小蝌蚪在一次次的寻找妈妈过程中,以自身生活经验为基础,进入表演情境,真切地感受和体验故事中的关爱之情。
【活动目标】
1、理解小蝌蚪与金鱼、白鹅、乌龟间发生的故事内容,大胆模仿故事中的角色对话。
2、学习观察画面内容,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述小蝌蚪寻找妈妈时的急切心情。
3、喜欢阅读活动,体验动物妈妈们帮助小蝌蚪的关爱之情。
【活动准备】
课件、小蝌蚪、小青蛙图片、幼儿用书每人一本。
【活动过程】
1、谜语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大大的脑袋,黑黝黝,细细的尾巴水中游?
小蝌蚪从没有见过自己的妈妈,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
(2)出示小蝌蚪和青蛙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两者的'不同。
2、欣赏故事,理解小蝌蚪与金鱼、白鹅、乌龟间发生的故事内容,大胆模仿故事对话。
(1)播放课件,理解小蝌蚪与动物妈妈们之间的角色对话。
提问:小蝌蚪都遇到了谁?它们说了什么?
小蝌蚪是怎样问鸭妈妈的?用了哪几个好听的词?
鱼妈妈(龟妈妈、鹅妈妈)对小蝌蚪又说了什么话呢?
(2)总结提升:小青蛙的特征、动物妈妈们的出场顺序。
3、幼儿尝试用动作、表情、声音大胆模仿小蝌蚪遇到鱼妈妈(龟妈妈、鹅妈妈)时的对话,感受找到妈妈后的愉悦之情。
(1)师幼互动讲述,理解、熟悉小蝌蚪遇到鱼妈妈(龟妈妈、鹅妈妈)时的角色对话。
(2)鼓励幼儿用动作、表情、声音表现与鱼妈妈(龟妈妈、鹅妈妈)对话的情节,感受找不到妈妈时的急切,以及找到妈妈后的喜悦之情。
提问:小蝌蚪找不到妈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说话的语气应该怎样?动物妈妈们看到小蝌蚪找不到妈妈,又会用怎样的语气和小蝌蚪讲话?它们找到最后妈妈了吗?心情是怎样的?
(3)小结:因为小蝌蚪尊敬动物妈妈、讲话有礼貌,所以最后开心的找到了青蛙妈妈。
4、鼓励幼儿尝试选择角色进行对话、交流,体验小蝌蚪找到妈妈时的快乐。
提问:小蝌蚪长成小青蛙后,每天做什么?
如果你是小蝌蚪,还会和小伙伴一起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