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学设计

时间:2025-08-19 12:24:07
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国论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国论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六国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课文,是高二第一篇文言文。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高二上学期文言文按时代编排,本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 明确提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现行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后两中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错误以为文言文教学就是仅限于高考《考试说明》中(能力层级B)的培养。从而忽视了(能力层级C)、(能力层级E)的提高。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下降,不能真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目标 课文中词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

能力目标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

【教学难点】学生学习文言文习惯的转变

【教法设计】 引导——启发——点拨

要在开始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文言文的旧习,使学生明白“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只是简单翻译、背诵。而是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在学生转变观念后,可启发学生以一篇议论文的观点来分析文章,对不明确的问题适当适时点拨。(可适当运用一些多媒体辅助工具)

【学法设计】分析——归纳——联想

自主分析文章第二、三段,归纳作者的思路,联想所学过的文章

【教学过程设计】——(以40分钟为标准一课时)

导入新课 (3分钟)9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C.班彪、班固、班超D.杜甫、杜牧、杜荀鹤

(课件显示)

补充20xx年高考福建试卷作文题(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人 物:孔子 苏轼 曾国藩 鲁迅 史蒂芬·霍金

文学形象:曹操 宋江 薛宝钗 冬妮娅 桑提亚哥

题解 “论”的文体(课件显示)

分析课文(共22分钟)

教师背诵文章第一段,并分析文章论点的提出—指出本课的学习重点(7分钟)

学生自主分析文章后四段(以二、三段)为主,体会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教师点拨(15分钟)(课件显示)

【课内情感迁移设计】在文章最后一段,适当加入写作背景材料,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并展开联想和讨论,联系以往学习的文言文体会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10分钟)

补充背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尽管如此,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苏洵此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

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高一年级为主,适当联系初中内容) (课件显示)

《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记身

《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阿房宫赋》:戒奢以俭

《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培养能君主

《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

《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

《《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总结课文 发课外练习(苏辙、李桢《六国论》节选比较阅读)(课件显示,课后完成)

机动时间(5分钟)

课堂注意1学生课前要充分预习,解决字词及课文翻译

2以课文分析为主,翻译为辅。

3使学生明白文学和历史的区别,不要陷入历史史实的纠缠中

【教学媒体设计】可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

【课堂板书设计】

大欲大患

固不在战 强弱

胜负

赂秦力亏 奉之弥繁 不战 韩 魏 楚

破灭之道 侵之愈急 已判

以地事秦

六国破灭 抱薪救火

齐人与嬴 终继迁灭

弊在赂秦 不赂秦者 不助五国 势所不免

以赂者丧 燕谴刺客 齐 燕 赵

(盖失强援 始速祸焉 智力孤危

不能独完) 赵失良将 战败而亡

用武不终

(课件显示)

【课外能力迁移设计】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国天下诸候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候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取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 ……此处隐藏23998个字……使主题得到了升华,给这篇史论赋予了强烈的战斗力量和现实意义。

(四)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本文的语言除气势俊伟、古劲简练外,表现在论说语言的分寸感上。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交,或未易量”,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妄下断语,表现了作者论述语言的准确性与分寸感,恰到好处。

(五)本文的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这样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为什么?

分析:本文中的某些论述欠妥,正好可以用来启发、教育学生不要盲目相信书本,而要敢于质疑,善于独立思考、动脑分析。

例如,课文第3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难以令人置信。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或然的情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当然,这是作者受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的结果。但正如本课“思考与练习一”中提示所说:“前人论史实,看法不一定正确,论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本文能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就是说,作者能根据其写作意图,提出论点,进行自圆其说的论证。况且,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诫,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进说。因此,本文虽有不确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恣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政论佳作。

六国论教学设计11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采用对比逐层论证的方法。

3.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

学生自译。补充(板书):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四题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完成练习二——四题

二、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

2、思考练习一。

3、提名思考回答: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两个分论点是?分别是就哪些国家而言的?文章的论证段落有哪些?哪一句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哪一句点明了写作意图?

4、教师简析(参考教师用书)

5、简介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

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踪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国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

所以,结合背景,我们能够更加体察到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

三、小结

本文立论鲜明,论证严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语言上,长短相间、整散交错。确如王安石云:“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

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比较阅读《过秦论》;

学习苏辙《六国论》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背诵中心论点句、写作意图句;背诵全文

二、比较《过秦论》

1、都是史论文

2、都借古讽今,以史致用,都得源于作者的忧国情怀

《过》讽谏汉武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六》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奋起抵御外侮。

3、论证方法:都运用对比论证方法。

4、中心论点的提出:《过》卒章显志,《六》开门见山。

5、语言: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不同:《过》词采华丽,《六》浅显易懂。

三、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另二篇《六国论》

一是苏辙的《六国论》,见教材。一是李桢的《六国论》(节选)

《六国论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