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
学习本小节后,对后面学习较难的6、7、8、9的乘法口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且对于学生的运算能力、推导能力有进一步的帮助。学生能够背诵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掌握“读作”“写作”的不同要求并能够理解每个乘式的含义。本节的内容在教材中起着主导的地位,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了5的乘法口诀,而在此后,又要学习更难的6、7、8、9的乘法口诀,所以这节既有承前的作用,又有了启后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悉2、3、4乘法口诀,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
2、初步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2、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开火车,对口令
2、背一背
[设计意图]巩固2~3的乘法口诀,达到熟练运用。
3、填一填
5×3=
×5=10
×5=25
×2=10
4×=20
1×5=
×5=15
×5=20
×=25
5×=30
[设计意图]用新颖的'复习手段,来帮助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4、算一算
1)两个因数都是5,它们的积是多少?
2)摆一个需要根小棒,摆这样的3个要多少呢?
[设计意图]用文字或直观图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列式计算
a、2乘3得几?
b、3个4是多少?
C、5个3的积是多少?
d、两个因数都是4,积是多少?
e 、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此练习是为巩固乘法名称及表示的意义。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4、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位数和两位数的加法。这节课我们学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简便运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4、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3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4~46页例1和“做一做”及练习题。
学情分析:
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已学习了加法的相关知识,并且也学习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些知识经验。学生在生活中有一组一组数的经验,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奠定基础。有些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乘法,有的学生甚至还会背乘法口诀,但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若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入学习乘法的数学园地,一定能激发学生探究乘法的欲望,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学习状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认识乘号,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加热爱数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乘法运算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识别相同加数。教具准备:课件小棒若干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孩子们,假期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带你们去过游乐园吧,那里是小朋友们最喜欢去的地方,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这些聪明的孩子去逛一逛。大家看这里都有什么呀?
学生可能说:小火车、过山车、摩天轮、小桌子等等。
师:①摩天轮上有多少人?你会列式吗?学生列式,教师板书4+4+4+4+4=20同意吗?师:一起来读一读这个算式
你为什么这样列式?(每组有4个人,一共有5组)有几个4相加?
②过山车上有多少人?你会列式吗?学生列式,教师板书2+2+2+2+2+2=12
你为什么这样列式?(一组有2人,一共有6组)有几个2相加?
③小火车上有多少人?你会列式吗?学生列式,教师板书3+3+3+3=12
你为什么这样列式?(一组有3人,一共有4组)有几个3相加?
好,那咱们一起看看,他们这样列式你们同意吗?(同意)
二、探索新知
1、观察P45摆小棒的情境图
看老师这里的小朋友在做些什么?(课件出示P45的情境图)这里正在进行有趣的拼图游戏。师:谁能说说每个小朋友摆出了什么图形?
(雨伞,菱形,房子,树,三角形,五角星)
小明摆的是什么?摆了几把雨伞?每把雨伞用了多少根小棒?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怎样列式?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
分别观察每个同学摆的图形,请同学说一说摆的是什么?摆几个?每个用几根小棒?一共用多少根?学生列式,教师板书
(相同加数的算式写左边,不同加数的算式写右边)
(2)分类。
师:仔细观察左边的算式,默默地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左边这些算式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加法算 ……此处隐藏17988个字……>
1.动动手、动动脑
师:每行摆5个圆片,摆四行。师:每行摆5个圆片,摆四行。2.我会读
4×5 6×5 5×2 2×4 3.我会做
(1).做教科书“
(2).做教科书“做一做“中的练习。
做题时,教师可让学生先说出图中表示的是几个几?学生回答出“表示4个2”后,提问:“可以怎样算?怎样列式?”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想,求4个2的和是多少,也就是求4和2相乘的积是多少,可以用乘法算式计算。
(3).做教科书“ 4.我会改
师: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4+4+4=12 6+6+6+6=24 2+2+2+2+2=10
四、全课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什么时候我们才用乘法?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4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45-46例1。
教学目标:
一、通过操作等实践活动,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二、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三、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根据求几个几正确地列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创设情境。
(二)复习加法的知识。知道加法的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新知:
1.交流计算方法。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5+5+5+5=20 2+2+2+2+2=10 4+4+4=12 3+2=5 ……
3、还有其他的方法吗?(预设:学生有可能说出2×5=10……板书)你们见过这种算式吗?哪里知道的?是的,这就是乘法。(板书课题:乘法)4.介绍乘法算式中的乘号。(板书:乘号)
5、强调:乘法算式中2是相同的加数,5是相同加数2的个数。
6.介绍乘法算式的读法:2×5=10读作2乘5等于10,齐读。
(设计意图:根据一部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在用加法计算的基础上,写出乘法算式,从而导入新课。)
7、 2×5=10也可以写成5×2=10,读作5乘2等于10。这里的5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这两个算式都表示5个2连加。
8、你能把另外几道加法算式也改写成乘法算式吗?(学生试一试,同桌互读)。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并评价。
9、(预设:学生没改3+2=5)这几道加法算式为什么都能改写成乘法算式?而3+2=5这道算式为什么没有同学改呢?
学生交流后,说明:当加数不相同时一般不能直接改成乘法算式。(预设:学生改成3×2=5)这样改可以吗?要改成3×2怎么办?10.(写多个几相加的数,很麻烦引出简便方法)
说明:为了更简便地表示相同数连加的算式,可用乘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创设场景,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感受乘法计算的简便。)
三、巩固练习
开小火车改写乘法算式2+2+2+2+2+2 、7+7+7+7、6+6+6、3+3+4+3、5+5-5+5为什么3+3+4+3、5+5-5+5不能直接改成乘法算式,这两题怎么改一下就可以直接改成乘法算式?
(设计意图:闯关练习中,始终处于饱满的精神状态下积极进行思考,进一步巩固要改写成乘法算式必须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了乘法。谁愿意来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拓展练习
(一)用乘法解决游乐园中的问题。
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们一起去游乐园逛逛吧,这里藏着很多的`数学问题,请各小组同学先自己找一找,看图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再把算式写下来,然后小组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里找的又对又多。
(学生活动,小组汇报,师适时评点各小组的表现,并奖励奖品。)
(二)用乘法算式表示小天使的队伍。
4×3=12 3×4=12 2×6=12 6×2=12 12×1=12 1×12=12
(三)教师鼓掌祝贺×× ×× ××,你能听出乘法算式吗?你能拍出可以用乘法表示的节奏吗?
(四)帮游乐园种树,种成乘法算式2×4=8的形式,用圆代替画下来。(设计意图:设计开放性的练习力求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利用所学的知识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意味到乘法来自生活,数学无处不在,在创造中学习数学。)
六、找一找生活中的乘法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能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请大家找一找,说也行,画也行,表演也行。比一比,谁最先找到。延伸: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下课后,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家中的事物,看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对爸爸妈妈说一说。
(设计意图: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在生活中去寻找用乘法解决的问题。是一个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为学生架起了生活和数学的桥梁,同时感受到“数学生活”的快乐。)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5+5+5+5=20 4×5=20 5×4=20 2+2+2+2+2=10 2×5=10 5×2=10 4+4+4=12 4×3=12 3×4=12 3+3=6 3×2=6 2×3=6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5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使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和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掌握乘法算式的读、写法。
2.为认识乘法做准备。
学情分析
1.学生初开始接触乘法,对加法与乘法的关系比较陌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2.学生对乘法的认识缺乏基础,但对乘法的计算了解一些。
3.学生认知障碍点: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经历把相同数相加算式抽象成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沟通加法与乘法的联系,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会读、写乘法算式。
2、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培养表达能力、推理概括能力以及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探索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