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1很多人都在追求幸福,但是什么是幸福呢?毕淑敏在百家讲坛上有一句这样的开场白:
人人都希望得到幸福,但究竟什么是幸福?有人说金钱就是幸福,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人均收入已经提高了很多,但感到幸福的人却并没有比以前增加呢?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去感知幸福。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隐藏了那些我们没有察觉到的杀手?
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苦苦探索,为什么我们已经拥有足够的金钱以及健朗的身体还觉得不幸福呢?
关于幸福什么这个话题我问过很多身边的朋友,他们很多都说,幸福就是拥有很多的钱,很豪华的房子,很高档的车子,或者一切想要得到就能得到的东西。于是有很多人一不小心就误入了歧途。
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十课有一篇关于童话故事的课文——《幸福是什么》,讲述了三个牧童发现一口老泉,合力疏通泉眼,开沟引水,砌井加盖,做了一件好事。智慧的女儿称赞了他们,并祝福他们幸福。当时他们还不理解什么是幸福,于是他们用了十年的时间去寻找幸福。十年后,三个牧童在小井旁边相遇了,各自谈了对幸福的理解。第一个说“幸福就是给病人治病,看着他们恢复健康;”第二个说“幸福是做很多对别人有用的事,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第三个留在村子的人觉得:“幸福就是种麦子养活很多人。”最后讲智慧的女儿再次出现,揭示了幸福的含义。她对三个人十年间探索的'幸福做了一个总结“幸福就是靠自己的劳动,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作出对别人有益的事情。”很简短的一句话,却让三个男孩花上十年的时间去弄懂。
很多人都是走了很多的弯路,遇到很多的挫折,甚至有些人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才开始明白、感悟到幸福的含义。
一些人以为拥有很多的金钱就是获得幸福,于是他的一生都是在求财,把每一分钱都攒起来,生病了也不舍得花一分,丝毫不亚于莫里哀小说笔下的阿巴贡最后弄得个众叛亲离,自己也早年病死的下场。
还有一些人,把幸福定于拥有沉迷于光鲜靓丽的外表,或者是漂亮的装束,讲究的住宅,上等的家具,精致的设备。我有这样一个朋友,我们高中的时候在一起读书,感情还算好。她的家境并不够好,就靠母亲每个月帮别人做家政供养着。但是她特别喜欢名牌的东西,常常骗家里要钱去买一些名牌的衣服或者包包,她的家很小,听破旧的。每次跟她去逛街,她看到什么漂亮的东西,总要去瞧一瞧,摸一摸。几千块钱的椅子,只要她觉得漂亮,她都会想尽办法把它弄回家去。在她的眼里,这些就是她的幸福,哪怕牺牲母亲的一切。可怜的人啊!
在这篇《幸福是什么》童话故事中与上述的例子相对比,我不禁沉思了起来。在成长的路上,我有父母的细心照顾,有老师的循循善诱,有朋友嘘寒问暖,按理来说应该是幸福的。可年少的我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我心安理得的接受他们给予的一切,嘴巴上却还说自己不幸福,不快乐。甚至也叛逆过,拿着父母的钱天天泡网吧,不愿意回家。从不知道幸福为何物。少年不识愁滋味,偏爱言愁。而今读了《幸福是什么》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
其实只要给予别人幸福,看着别人幸福,自己也会幸福。我们想得到幸福,首先要懂得分享幸福。只要你给予别人亲切的微笑,别人才能给予你和善的笑脸。你给予别人快乐,自己也会得到快乐。你给予别人无私的帮助,别人才会在你危难时,及时伸出关爱的双手。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给同学庆祝生
日,看到同学收到礼物一脸幸福的样子,我们也很快乐。同样,在自己生日的时候,也能得到别人的问候。这就是一种幸福。
于是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不仅着重引导学生要懂得幸福就是靠劳动,靠付出。还要引导学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我们的父母给于我们生命,感谢她们让我们在这温暖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感谢我们的老师,感谢他们传授我们知识,让我们有一双聪慧的眼睛,可以看见未来;感谢我们的朋友以及那些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有了他们的陪伴与鼓励,才有了我们幸福的笑靥,使我们在人生成长的路途中不再孤单。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教导给孩子们知识,还要教导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好让他们都能更好的成长。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2俗话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努力做到教学相长,稳步上升。
在今天的课堂上就出现了让人难堪的一幕。我教学的是《幸福是什么》,学完课文后,学生对童话的主题幸福的含义有了比较深刻的,透彻的了解(幸福就是通过劳动,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对别人有益的事)这个主题很显然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很有意义。但事实上幸福的确有很多种含义,爱别人是一种幸福,被别人爱也是一种幸福,付出了是一种幸福,等待也是一种幸福。学生说不出这样概括的话,我就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能说说自己的幸福吗?”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幸福,说出自己的生活。于是,同学们的情绪高涨起来,一个个说着自己的幸福。当我叫到李同学时,他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称那美丽的姑娘为智慧的女儿?”问题提出了总要解决吧,有的学生说:“她是智慧的女儿所以称为智慧的女儿。”有的说:“她很聪明,所以称她为智慧的女儿。”应该说说出自己的疑问是值得赞扬的,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但是却完全背离了这节课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的内容进行“自定向”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特别容易偏离教学的实际轨道。同时教师在应该引导的时候必须起好引导作用,绝不能因为怕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出现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现象。
我们在重视课本、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须酌情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想象中适当超越文本、适当超越课堂,即让学生利用一些课文留下的空白处展开想象,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在课外读物中得到的知识进行信息加工和再创造,探索课文的深层意蕴。例如在本课的学习中,我让学生从三个青年自己的叙述中体会幸福的所在。表面看学生似乎把课文的内容已经读懂了,但实际上,这三个青年的经历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去太远,孩子们是无法真正体会到幸福的所在。如果在教学中我能这样设计:想象一下这十年中在他们身上发生怎样的动人故事。那么他们可能会根据自己原来的经验和课外书上获得的知识,展开再想象,编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引出了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事迹。这样在他们的脑海里,幸福已不再抽象,而是一些活生生的,可以触摸到的实体。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3这是一篇童话,讲的是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经过劳动实践弄懂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幸福是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在学完课文之后, ……此处隐藏7400个字……青年(走了很多地方,做过很多事情,他勤勤恳恳地工作,他的.劳动没有白费,对别人是有用的),所以他也是幸福的。第三个青年(留在村子里耕地,麦子养活了许多人,他的劳动也没有白费),他也感到幸福。
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读后的体会。以概括总结的形式达到领会课文中心。
练习二
课文主要讲述了(三个)孩子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经过(十)年的亲身经历,终于明白了:(只有用自己的劳动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才是真正的幸福)。
通过此项练习使抽象的道理用几个具体的事例诠释,由易到难,逐步体会到本课的中心。
二、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幸福含义有了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拓展开去,联系现实生活加深对幸福含义的理解。
练习三
“说说或写写”(运动员说,幸福是——,教师说,幸福是——,警察说,幸福是——,我说,幸福是——。——说,幸福是——。)
这一练习使学生对幸福含义的理解得到了提升。
三、要抓重点词句的品读,感悟中心。
反思本节课,我觉得对重点词句的品读还不突出。在学生学习时应该找出课文中心的句子(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品读析句时,先理解词语“义务”,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然后围绕中心句找出文中相对应的事例一一品读感悟。这样直奔课文中心,再紧紧围绕中心展开教学活动。这样既适合略读课文的教学,又能节约点时间去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或者同学之间交流有关幸福的名言。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学中所注意的细节。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13《幸福是什么》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是以“中外童话”为专题。都是优美的童话,以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把读者带入美好的情境,使人们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这是一篇寻找和认识幸福的课文。因此,我的教学重点就落到“认识什么是幸福”上,再抓住重点段的朗读来感受劳动创造幸福的真理。与此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灵动课堂的本质就是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时,我便采用“以学定导,多元互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的方式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大展示环节把自己的发现、疑惑进行交流,全班共同解答,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智慧火花得到迸溅,学生的灵感得到生发,最终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这样,学生的学习将成为愉快的人生之旅,让其生命在阳光雨露照耀哺育下,舒展张扬,开出绚烂的花朵。
课堂中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学生也因自信而发展,课堂因活力而精彩!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14我首先采用了歌曲《幸福是什么》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让学生谈幸福感受,引出问题(幸福到底是什么),自然的导入课题。接着检查掌握字词、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的情况,因为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课下已让学生充分预习。再后紧紧围绕“三个青年是如何寻找和认识幸福的'?他们觉得什么是幸福?”为问题展开,对学生因势利导,通过学生合作交流、在反复感情朗读中,再理解智慧女儿话语中的深刻含义;最后让学生联系实际谈对幸福的理解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层层相扣,教学课件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突出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更好的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讲课时,习惯了先设计好问题,然后让学生合作交流,最后老师再进行评价总结,不敢放手给学生。我想,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浅显易懂,又是一篇阅读课文,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学,出现了问题之后,老师再适当点拨,可能也会收到意料不到的收获。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15一、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恰当剪裁教学内容,让教材成为一块跳板。
《幸福是什么》为一篇幅较长的童话,故事生动有趣,通过三个牧童在智慧的女儿引导下寻找到幸福的过程,告诉人们“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别人有益的事情”的这一人生道理。虽然文章主旨明确,但要深切地体会语言、感悟哲理则有一定难度。在写法上,作者善于布白留空,对于三个牧童分手后十年间的所作所为的描写极为简约,仅通过三个牧童的简单讲述来表现。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布白恰好成为学生探索精神尽情展示的平台。因此,对三个牧童及智慧女儿的几处语言描写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语言训练的焦点,成为了对学生进行想像力和表达力的语言性实践及体验生命历程的关键。这样处理既摆脱了串读串讲串问的陈旧教学模式,又集中了教学内容,长文短教,重敲一处,使教学效益有了最可靠的保障。
二、感悟语言,展开想像,实现对课文情感的再创造。
在确定教学重点内容之后,围绕教学目标,便可展开教学全过程。在板书“幸福是什么”这一文题之后,激发学生自由谈谈对幸福的认识,什么“受到老师表扬、得到同学安慰、向灾区儿童献爱心、心愿实现、画好了一幅画”等等,教师依据“过去”“现在”“未来”而分类板书,然后便引导学生进入“幸福是什么”的追求中。在初读了解课文大意之后,启发学生带着“三个牧童做了一件什么事而得到了智慧女儿的赞扬?”“三个牧童十年后找到了真正的`幸福吗?你怎么知道的?”的问题自能读书。学生自学自悟后分小组交流,然后再集中探讨第一个牧童的幸福历程。多媒体出示牧童的话:“弄明白了,很简单。我给病人治病。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因而也感到幸福。”在反复理解与朗读后,问:他是怎样帮助别人的?教师不断创造情景:遇到一个下肢瘫痪的老大娘,他是怎么做的呢?遇到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呢?遇到……引导学生不断地从语言、动作、神态、情感各方面去体验白衣天使的奉献历程,去体验救死扶伤的神圣与庄严,从而真切感受帮助别人而获得幸福的愉悦。如此炮制,在全方位、多层面地体验了火车服务员、轮船职员、消防队员、农民等等的真诚劳动之后,学生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幸福的含义。
通过对课文中的精彩语段的研讨,实现对人物情感的再创造,既体现了语文本体观,又体现了学生主体观,情与景交融,其乐亦融融。
三、情感+语言=诗。实现对课文情理的语言创造,是小语教学的一种境界。
诗是语言的精华,激情是点燃语言的火把。凡是有激情澎湃的课堂,就有诗的火花在闪烁。在学生深入地理解幸福的深刻含义之后,教师应关注着学生情感的点燃。要求学生回头看看黑板上课初留下的种种答案吧,学生提出将“刮彩票得大奖”擦掉,我欣然照办。当学生默然时,我追问:黑板上的这些都是真正的幸福吗?学生答:有的是儿时的幸福,只不过是在享受幸福;现在的真的是幸福,因为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带给了朋友、父母、老师以快乐;未来的是心中的梦想,只能期盼着未来再实现啦。在这种情况下,我又板书下“小时候、现在、未来”三个词语,并告诉他们:“是啊!小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幸福;现在啊,每个人都在追寻幸福;未来呢?幸福就是你们灿烂的前程!”并要求他们写出一首诗,当然,孩子们的惊喜是可想而知的!人人都变成了诗人,人人都才华横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