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合集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各种梯形各两份,剪刀,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主题
1. 生活中我们能找到许多平面图形,这个教室里有吗?
2. 请大家看看这组图片,看看你发现了谁?找到了就立刻喊出它名字!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梯形)板书 2.梯形,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它了,谁来介绍一下它。
3.今天,我们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朋友,研究梯形的面积。(板书)
二、回忆旧知,建立联系
1. 面积,我们现在已经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了?他们计算方法你们还记得吗?(课件)
2. 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还记得吗?
3.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它们面积的计算时候,都用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板书)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面积计算的公式.这种思想,这节课我们也要用到。
三、转化梯形,推导公式
(一)应用的需要引出猜想 1.同学们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喜欢篮球吗?(课件出示篮球场地)你们知道这一处是什么区域吗?这是3秒钟限制区,是限制对方队员在这个区域内停留不能超过3秒钟。
2.但是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还没有学过,你猜想梯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你想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
3.同学们都很有想法,那到底是不是像同学们想的那样呢?让我们来动手验证一下。在动手操作之前,老师提出三点建议:(1)想想能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
(2)根据转化图形与梯形的关系,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3)填写好汇报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动作快。明白了吗?开始吧!
(二)小组活动十分钟
(三)汇报
1.刚刚同学们把梯形转化成了多种图形!现在让我们请这几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他们的想法。大家注意听,你们的意见相同吗?你还有补充吗?汇报:平行四边形:两个怎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同学拼成的是长方形,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拼的。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那你们的推导的结果应当是一样的。是吗?
2.师:同学们,观察这些图形,无论长方形还是正方形,都是……。再看,(移动图形)你发现什么了?过渡:看来,只要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就能拼成一个…….(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学过:……(板书)然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两种图形间的联系来推导梯形的面积了。谁来帮老师梳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平形四边形的高就是……,所以梯形的面积……为什么除以2?
3.刚才展示的都是拼组的方法,还有些同学只用一个梯形就完成了任务,他们用了分割的方法。你们都看懂了吗?请这个小组的同学来简单说说你们是怎么推导的。你们小组的方法真独特!方法不同,那你们推导的结论呢?
4.总结: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法。但这些方法都有共同点。谁来说说?
5.是不是这样啊?那大家就一起把我们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的梯形面积公式读一读吧!(课件)如果用字母表示你会吗?
6.在这个公式中,哪里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呢?在计算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 四、加深理解,巩固新知。
1. 总结:好了,同学们,刚刚大家用学过的知识,通过拼合,分割,旋转,平移等方法,把梯形转化成了学过的图形,根据图形间的联系就推导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这个方法你们记住了吗?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了!(判断题)
3.通过刚刚的研究和辨析,相信大家对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一定有了深刻的理解吧!这个三秒限制区到底多大呢?你会求吗?需要什么条件?(课件出示)动笔试试吧。
4.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你们想用新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
5.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小到…..大到…..都会用到它。
五、结语
转化在数学当中是一种非常重要而又常用的思想。在图形的学习中,同学们多次用到了转化的策略,(课件)其实在学习计算时我们也用到了。那我们转化的目就是化未知为已知。以后你再遇到一个未知的新问题,你会怎样想呢?是不是任何未知的问题都可以转化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去思考。
小学数学教案 篇2第一课时:同级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1. 同学们做什么呢?2.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 3. 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53-24=29 53-24+38=67 29+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 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29+38=67
问题:1. 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 ……此处隐藏5273个字……>生: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数字相同,运算符号、顺序不同。
师:谁听懂他的意思?能说得再具体一些吗?
生:他的意思是左边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
个数的和。
师:是这样吗?其他算式也符合他的意思吗?
师:这位男同学给大家一个很大的启发,左右联系看可以看出
一条规律来,真不简单!不过,刚才大家是从左往右看的,如果从右往左看,你能看出些什么?
生:从右往左看,我发现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可以一
个一个减去。
师:同学们,真的很厉害,把老师要讲的心里话也说出来了。
【借助于对比计算,引领学生发现规律,并组织相互交流,抽象概括出猜想的雏形,显得自然、大方。】
4、举例验证猜想
师:刚才从三组计算中大家发现了一条规律,这仅仅是大家的
猜想而已。是不是这三道算式凑巧呢?其他算式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存在呢?我们还得进行验证。大家说,如何证明我们的发现?
生:再多举一些例子试试看。
师:这倒是一个比较好的主意。谁先带头给大家作个示范?
学生举例,师生一起验证。
师:现在,能写类似算式的同学请举手。
全体学生举手。
师:那好,给大家两分钟,看谁写的算式多。
学生两分钟写算式,自我验证。
师:你写的算式与我们前面的猜想相符的同学,请朝老师笑一笑。
全体学生笑脸,以示意认同。
教师指向一名男生,问:老师发现你笑得特别开心,你写对了几道?
生:我写了4道。
师:写对了4道及4道以上的同学请举手。
全体学生举手。
师:刚才每位同学在两分钟里都平均写对了4道,全班40位同学就写了近160道。如果再给大家一些时间,你还能写吗?写的完吗?想象一下,这些写不完的算式与我们的猜想相符吗?
师:通过无数多的算式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你能用字母把写不完的算式写完吗?
学生用字母表示规律。
交流:
生1:a-b-c=a-(b+c)
生2:x-y-z=x-(y+z)
……
师:大家用自己喜欢的字母表示出了这条规律,在表示过程中,你有什么经验可向大家推广一下?
生:我先想好三个字母来表示三个不同的数,再写出规律。
看书深化规律。
【从“特殊——一般”不完全归纳法思想对于还处在三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是陌生的,教师力图将这一理念予以渗透,通过引导组织学生大量举例论证,在限时举例验证活动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推想,直至推想极限,从而让学生充分经历不完全归纳法的全程,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字母来表述心中的规律、看书整合规律,促使学生从感观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将观察到的外化现象建构到学生原有的认知体系中去。虽然,学生对不完全归纳法的做数学思想是肤浅的,但对于学习个体来说却是终身受益的,“经历、体验、探索”过程性目标较好地得以达成。】
5、变式深入感知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变式游戏,好吗?老师写出左边的算式,
你马上写出右边的算式;给你右边的算式,你很快写出左边的算式,最后计算出结果。愿意试试吗?
出示变式练习:
513-76-24=513-( + )=
188-(89+46)=188- - =
2847-(847+629)= =
师:现在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发现第一道运用规律特方便。
生2:第三道计算也简便。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一、三两道简算意识和方法。
师:第二道感觉怎样?使用规律前与使用规律后有没有找到特
顺手的感觉?
生1:第二道用与不用是一样的。
生2:找不到感觉。
师:谁愿意把做完三题的感受小结一下?
生:运用规律有的时候可以使计算简便,有的时候也派上用场。
【从追寻规律到运用规律实质是一个学生自悟的历程,否则对
运用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的预期目标感知是不充分的。往往教师直接指明规律的功效性,再进行题量训练,造成学生一看到类似的算式马上运用性质予以简算,未能辨证地认识规律,常走入盲目运用规律的误区,简算意识与技能被扭曲。此环节教师通过变式练习过渡,不着痕迹地落实了“体验”的过程性目标,促使学生自主地进行数学化思考。】
6、判别选用规律
出示:
576-133-67 2791-(791+652)
458-(87+258) 965-(266+134)
逐题反馈交流,对“458-(87+258)”简算进行质疑,借助
于引入部分的“1875-(525+475) 1875-525-475
1875-475-525”进一步理解;对“965-(266+134)”进行反思性辨识。
师: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要先看数字特点,再选择方法。
生2:我认为书上讲的“依次减去”不妥,有的时候可以调个
头。
生3:不要看到减去两个数的和就马上连续减去两个数,要先
看看能不能简便再作决定。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要运用火眼金睛善于观察数据的特
点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不要盲目运用规律;同时还要敢于向书本、老师提出质疑,这些都是学好数学的优秀品质。
【简要的巩固练习,一改大题量训练的常规做法,引领学生通过实例联想、反例对比、看书质疑等学习途径将数学主题思想予以纵深,学习数学的一些优良品质得以有机渗透。】
三、反思
师:刚才大家一起通过几道简单的计算题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再通过举例验证发现猜想成立,最后还运用规律进行了简算。其实许多数学家也是这样发现数学规律的,以后在学习其他内容时,大家不妨再试试看。还有一点,老师要告诉大家,今天研究的数学问题是我们下学期四年级要学的内容。学会的同学为自己鼓鼓掌,庆贺一下!老师在恭贺大家的同时,还有一点小小的请求:根据学校的安排,下学期宋老师可能也要带四年级。渡过一个暑假,同学们马上要学习这块内容,现在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介绍介绍,可以吗?
生1:在计算时要学会观察,再决定方法。
生2:多猜想,多验证,就有很多的规律发现。
生3:课本上所说的方法也可以怀疑。
……
师:同学们这么多宝贵的经验,宋老师一定带回去转告,再次谢谢大家!
【别居心裁的小节,促发学生在分享学习成功的同时,不仅让学生以成功者的身份介绍提炼知识点,而且着重组织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回忆,数学思想予以关注。这样,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体系得以较为完美的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