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选)教师读书笔记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师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师读书笔记 篇1说起佐藤学,我很早就曾经关注过,但似乎看到他的书的名字是关于学校的挑战的,似乎一下子就觉得与我的距离很远很远,认为作为一个老师,只要关注好自己的课程,自己的教学就足够了。可当我拿起《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时,之前的感官就似乎大错特错了。
佐藤学的书籍,可能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译名,台湾、香港、大陆在翻译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但始终有这么一个关键词是没有避免的──宁静。当我将佐藤学的几本书依次读完后,我不得不感叹──学习的革命,只能是静悄悄的。
对于佐藤学,之前的认知只是一位拿着DV拍了一万多节课的大学教授而已,也就只是教学的旁观者,始终感觉着他对我们实际一线课堂的实际似乎隔着什么。对于这样的大学教授写出来的书籍,我往往有拒而远之的感觉。但就是“宁静”二字吸引了我,因为我自己也正在宁静的进行着我自己的课堂革命。我要从中找寻到我进行课堂革命的理论支撑点与可以借鉴的东西。
或许我的看书与别人不同,很多人喜欢全本全文的阅读,可我偏喜寻找我感兴趣或者我困惑的章节来读。这一读,还真的让我找寻到一些可以让自己支撑自己进行的课堂革命的源发动力点。
“学习过程中犯错是学习者的.常态”
因为阅读佐藤学的这本书的时候,恰恰是我做阅读教室最艰难的时间,我的所有的想法都无法实施,孩子们不断地犯错,需要我每天都要将头一天做过的事情再次做一遍,我甚至悲哀地告诉孩子们:你们比我教过的上一届学生差别得太远太远。我自己也对自己说:下来的这三年我该如何的面对。每当想到这里,总是觉得自己的运气实在不好,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问题学生”出现。所以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瞬间就释然了。是呀,学习过程中犯错不就是是学习者的常态吗?哪一个学习者之所以需要学习,不就是因为自己“不断犯错”才有必要去学习。犯错才是学习的源发动力,也是学习的目的。之前我会那么急躁,原因应该只是看到了后者,只是觉得孩子们应该不要犯错,不要犯类似的错误。反过来想想,不让孩子们犯错是不可能的,他们是正在学习的学习者,理应有“犯错”的权利。也就是这样,我对于孩子们的犯错,心态上就平和了很多。如果孩子们犯类似的错误,那一定是我的方法与策略有问题,如果我调整一次,不行,是否可以调整第三次、第四次呢?面对正在成长的学习者,这就是我,作为一位成年人的教师所应该秉承的态度──容许犯错。
教师读书笔记 篇2假期闲来无事,又拿起了美国知名牧师威尔?鲍温所写的《不抱怨的世界》,其实在几年前,我就已经阅读过它,我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它强大的广告攻势:威尔?鲍温发起了一项“不抱怨”活动,邀请每位参加者戴上一个特制的紫手环,只要一察觉自己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类推,直到这个手环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为止。觉得很难吗?不到一年,全世界就有80个国家、600万人热烈参与了这项运动,学习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让这个世界充满平静喜乐、活力四射的正面能量。而你也可以成为其中的一份子,戴上紫手环,接受21天的挑战,为自己创造心想事成的无怨人生!于是,我也买了这本书,戴上了紫手环,的确有用,我逐渐发现自己的抱怨在减少,但直到今天,却也没有杜绝自己的抱怨。而且我可悲的发现,随着我工作时间的加长,自己及身边同事的抱怨却越来越多了,为什么呢?为什么教师会如此多的抱怨呢,只是一味的制止有用吗?时下,从中央到地方要求给学生减负,其实作为教师的我们,何尝不需要减负呢?我看过一个统计数据,有关方统计了11000名老师,问“你幸福吗?”真正表明自己幸福的只有76人。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不禁想起了一次校本培训时一位领导的讲话。他说到教师之所以感觉不幸福,不愿意搞校本研究,是因为一、教师工作忙,没时间;二、压力很大,既有质量又有安全,没心思;三、中心分散,没精力;四、竞争积累,没实力;五、学生调皮,没对策;六、期望太高,没希望。用几个字来概括教师的工作就是:忙、盲、茫;繁、凡、烦。我深有同感。
那么,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到底该如何来面对这些压力呢,一味的抱怨只能缓解一时的心境,却使我们的现状得不到丝毫改变,甚至抱怨会像口臭一样传染。我认为要改变我们的心态。
首先要知足。知足,我们耳熟能详,就是满足和快乐。有些人之所以感觉不幸福、不快乐,多半是由于不知足。
我曾见过一些残疾儿童,看着那些身体有智障的孩子们,心里总会心疼不已,他们看不到花儿的笑容、听不到鸟的鸣叫,甚至一生都没有叫过一声妈妈,可是他们仍然开心的笑着,快乐的生活着,和他们相比,我们真的是太富有了,我们有和谐的家庭、健康的身体,和稳定的收入,自己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强,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让我们学会知足吧,让我们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对待眼前的一切,对生活不挑剔,不苛求,不怨恨。学会知足吧,知足会让我们懂得许多生活的情趣,从许多不经意的小事中获得美的享受。学会知足吧,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修身养性,学习刘禹锡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安贫乐道和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豪迈。保持“知足常乐”的良好的心态,从而在生命的过程中享受“知足”的快乐!
其次是感恩。对生活怀有一颗感恩之心的人,生命会时时得到滋润,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熬过去。
有一句话说得好:“所谓幸福,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爱人,一些可信赖的朋友”。是的,这就是我们的财富,每天早上起来,我都会心存感激,我觉得生活是那么的.美好,都值得我们去感恩。感恩于学校创造了舒心的工作环境,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让我们的学习生活那么愉悦,感恩于领导对我工作的关心;感恩于每一次工作给我带来的磨炼与成长、感恩于工作伙伴对我的每次帮助;感恩于兄弟姐妹带给我的幸福和快乐……这本书让我对感恩有了太深的领悟,就让我们以感恩的心来生活,生活就会充满阳光。
最后是珍惜。光阴一去不复返,只有把握住最值得珍惜的时刻,我们才能抓住现在,抓住未来。李大钊曾说过:“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中间,全仗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无始无终的大实在。”人生有很多的驿站,我的单位就是一所充满智慧、文化的驿站,我很荣幸能停靠在她的臂弯。我在这所蓬勃向上的驿站里,收获了知识,收获了价值,收获了友谊……
所以让我们珍惜时间,珍惜工作吧,就在这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的工作,实实在在的做人,在工作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用心品味,你会发现,其实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独特滋味;每个岗位,都能收获沉甸甸的 ……此处隐藏7342个字……待学生要有大爱——宽容
书中,李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这是多么深邃的思想呀,这又是多么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啊。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就让孩子多一份希望。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而可爱的,却又是十分的脆弱的,一不小心就会滚落而破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孩子的自信心,保护孩子的求知欲,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发自内心爱上学习,那我们的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让学生养成自治的能力
“斯宾塞在《教育论》说过:“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而现在,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看到的是更多的规矩在约束着孩子们,为了孩子的安全,我们希望更多的孩子是象只温顺的小猫。而“让教育从细节入手”,不是为了约束学生,管制学生,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让学生将良好的行为养成一种习惯,成为一种品质和素养。
三、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
通过李老师由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看出,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他向我们揭示了: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不能停止学习。这本书,不仅为我的教育教学、教学管理注入了时代鲜活的春水,而且他对教育的激情、痴情也点燃了我对教育不懈探究的向上的火炬。工作却又是另一个新课程的开始,需要学习的更多更广泛。今天读了体会了李老师这句话,更清楚了学无止尽的道理。
四、教育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做好
李老师在书中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呆板的说教,用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教育历程,展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我们教育过程中有很多琐碎的事情,如何把这些事情做好,成为学生成长的平台。我已在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了八个年头,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好象是我生命中的一盏明灯,为我照亮了今后的漫漫长路。教会了要把教育工作当做教育事业来对待,要不断的学习,做一个智慧的教师,同时要把小事做好。
教师读书笔记 篇12其实以前读过类似的文章,读刘教授的文章惊诧之一是他的“教育叙事研究”,用不断积累案例,积累教育事件和相关的教育故事来解释教育道理。没有人喜欢板着脸的'说教,这种用案例和故事为载体的教育却是生动具体的,我很喜欢,也会去积累。
惊诧之二是刘教授的渊博,他所谈论的十种老师他都推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回归》,《音乐之声》(这部很有名,我看过很多遍,但是关注的是电影中的音乐。),《蒙娜丽莎的微笑》,《春风化雨》,《烛光里的微笑》,《一个都不能少》。这些电影不是都很广为人知的,而且刘教授绝对不是只看了一遍两遍。电视剧《十八岁的天空》、《大长今》,《大宅门》。这也符合他的教育叙事研究的主张,回去后也要找到好好研究。
惊诧之三是自己受到触动,开始着手反思自己,开始给自己定位:我是什么样的老师?我认为自己温柔有之,幽默有之,爱心有之,真才实学有点。但是不够organized,不够严厉,当然,学养也有待提高。教师的威严、威信是来自教师的内在,不是你板着脸学生就能敬畏,敬佩的。
教师读书笔记 篇1320xx年5月4日,学校教务处对全校在职教师的读书学习笔记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整体情况令人非常满意。具体情况小结如下:
一、学习经常、热情高
老师上交笔记本准时,可以看出大家学习的经常。全校除2名教师因请假,学习笔记未按时上交外,绝大多数教师上交都非常及时,从老师摘抄的字数,也可以看出大家学习经常、热情高,90%以上的教师笔记记录有10篇左右,笔记比较优秀的老师有:李之华、张蕊、韩素芳、袁庆堂、晁艳丽、孙红芹、崔永娜、温美丽等。
二、学习认真,觉悟高
老师学习的`内容与时俱进,老师书写情况令人叫好,绝大多数老师都采用学校下发的专用笔记本,字迹规范美观,有的老师一笔一画,写得一丝不苟,有的老师字体飘逸潇洒,有的则遒劲有力……
但在检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存在几个小问题,有待大家予以改正、规范。
(一)个别教师书写欠规范
检查中发现,有个别老师的笔记不规范,只是摘抄内容,有个别教师书写时使用的蓝色圆珠笔或蓝墨水笔(不便于保存),请予以改正。
(二)个别教师学习待加强
读书学习应该人人进行,不能有丝毫懈怠。请未能及时上交的教师(无论在哪个岗位、是否是老教师)、字数未达数量的教师在近期内加强学习,重新记录。
(三)个别老师心存侥幸,有待加强
个别教师心存侥幸心理,总是抱着侥幸态度,把完成任务当成了负担,读书笔记单篇的内容较少,字数不足,读书笔记整个内容单一。
最后,希望老师们在下半学期中,书读得更多,读书笔记写得更好,获得的收获也更大。
教师读书笔记 篇14小的时候,很爱读书。记事的时候,家里就有很多连环画册,看了很多遍,小学的时候都没丢,可是几次搬家加上弟弟的破坏,都没有了。(后来再说起这事,听大姨说那些画册都是从我二哥三哥那儿拿的,那时很宝贝的,被我拿走了就没有了,现在想想很惋惜,现在已经没有那样的小书了)记得四年级上完转来临沭镇中心小学,住在身为教师的姐夫家,也许是环境的关系,更是读了很多的书,都是小学生作文选之类的作文书,我记得我住的南屋里几箱子的作文选都被我看完了,我就到姐夫的大书架上找书看,可惜没有多少能看懂的,现在还记得好像有一本似乎叫《琅琊乡音》什么的`,写教师读书读书笔记 的都是临沭一些地方名字的由来。现在想想都不清楚那时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态,是多么渴望读书的一种心愿,也许就是那时读了那么多的书,才让我的语文成绩在初中高中一直不错吧。对文字我一直有着一种渴望,可是到现在这种渴望被渐渐的淡忘了。
现在长大了,工作了,想读书的渴望反而没有了,每天忙于大大小小的事物,这似乎已经成为了我们不读书的借口,可是假期、周末,我们应该有些时间了吧,为什么读书的欲望浅了呢?
我想是人的原因吧,不管现在如何的忙,总是要抽一些时间的。没有了读书的习惯是很可怕的,现在的我,总是提笔忘言,对着电脑却敲不出一点文字,这是很可怕的,当我们头脑一片空白的时候,多么渴望自己多读一些书,把浪费的时间补回来。
读书,要学会选择,我一直是个对事情缺乏计划的人,读书也是没什么计划和选择。读多了太多的小说,现在对一些需要思考的文章会觉得很不好理解,理论性的东西尤其不喜欢看,这个习惯需要改一改。
其实,读书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静下心来,学着像小时候一样读书吧,静下心来,慢慢学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