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精选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那天说到:小学四年级左右有一个分水岭,学生之间的差距在此时拉开。有些学生永远地落后了。
为什么?我所想到的一个重要因素:
1、事实上,从四五年级开始,才真正开始展开对知识的学习,此前进行的,都是为学习知识做准备的“前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拼音、识字、书写、阅读、思考力、专注力、纪律及自律……
苏霍姆林斯基用另一套语言表达了类似观点。他的表述是:到了中年级(前苏联的4~8年级)和高年级(9~10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注:前苏联的小学指1~3年级),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比如,他举例:在语言里,有20xx到2500个写法正确的字,它们是知识、读写能力的“骨架”。……这些东西,是学生到了四年级以后掌握知识的工具。这类“地基性知识”,他还举例了一些基本运算,比如千数以内的最常使用的加减乘除的运算题,等等。
关键是,对这些“前知识”,不仅仅是要求掌握,还要求牢牢掌握,不仅仅要求牢牢掌握,还要求无需运用“意识”地掌握——下意识,对,对它们的掌握要进入无需反应的下意识状态。只有这样,你才能无障碍进入下一个阶段对知识本身的学习中。而很多学生所达到的,仅仅是“掌握”,距离“掌握到下意识状态”还差一段距离,正是这一段距离,造成了这些学生对下一个阶段学习的无能为力。
2、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心性。这一点,我暂时没有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提及。我相信他在后面的篇幅里会提及——以不同的语言方式。因为这个因素是如此重要。
老天赋予了人类儿童早期一个让人惊叹的能力:无需注意力、无需努力即可学习。儿童早期,具备一种全方位学习的能力,就像海绵一样,他可以一边玩这个,一边把那个也学了,他可以同时学习四五种甚至七八种语言,如果你同时在他耳边灌输它们。随着长大,这种能力逐步丧失,渐渐,人类需要运用注意力来学习了。这大概也是因为知识发生了,而知识是复杂的系统,需要甄别、整理和归类。
我猜测,这个改变发生的关键时间点便是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这时候,一个孩子要再运用老天给他的本能、无需努力地去学习已经不可能。这时候,人的抽象运思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开始比较明确地发生。而这时候,那些没有养成良好心性而只凭本能学习的儿童,便不可避免地落后了。
3、思维力。这里的`差别是无需回避的,是事实上存在的。这之间的差别可以有一个全网高速公路、铁路系统和一条乡间小路之间的差别那么大。这里给胎教早教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但这个领域过于神秘,我尚未深入研究,不敢多言。
对智力或思维力落后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到了一些经他实践觉得非常有效的方法。
他有一段话,值得思考:“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力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换句话说,学生要能牢固第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及其他概括,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后者是前者的智力背景。
这时,对于那些落后的、智力尚未打开的儿童,他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说,“30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深信,对于这类儿童,正是前面说过的‘第二套教学大纲’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这套教学大纲能让这些儿童的大脑产生一种惊奇。“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
我想起我的表姐、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对她那些来自贫困山区的、智力显得相当沉滞的高中学生所做的工作:她给他们看《蜡笔小新》之类的动画片。而她发现这十分有效:智力的沉滞,似乎松动了。她发现,这些来自信息闭塞的深山、头脑几乎没有经过像样训练的小孩,跟城里小孩所需要的,是十分不同的东西。
我不认为她找到了最好的办法,但她似乎做对了一些事情。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2以前,读教育学的著作时,总是有这样的一种感觉:书中的理论知识很完美,可是对于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总是没有操作性强的指导建议。觉得内容很枯燥,很乏味,没有意思。可是当我有幸读过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后,完全改变了我以前对教育著作的认识,觉得它们不再枯燥不再乏味了。在书中,作者用真实生动的案例来告诉我们一条条对我们教学来说具有指导性的建议,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在书中,作者就像是在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让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内心受到了震撼,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共鸣。
其中的一条,是作者对我们的教导,“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读过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在各个方面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可是在我细细的品读之后,觉得作者是要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性格,孩子们是有差异的。当然在学习领域中,就是表现在“智力上”的差异。相信在工作中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叹:“同一个老师教的,同一个教室里坐着,学习的成绩却是天地之差”,“同样的一节课,有的学生掌握的相当完美,而有的学生什么也不会”,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学生的差异性也会在智力上有所表现。而作者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差异,更是用了儿童提水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因为我们都知道儿童的身高、体重、力气等都不一样,还有性别的不同,肯定是提水的结果就不同了。如果非要让体弱瘦小的人和身强力壮的人提水一样多不可,那可能就会适得其反,导致体弱瘦小的人会元气大伤,到第二天就什么也干不了了。因为差异性的存在,学习出现不同的结果也就不难理解了。
面对着这样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就不能再“一视同仁”了。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它们有什么样的理解力,接受力,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求,授课的内容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尽可能的做到学困生有点收获,中等生收获多点,优等生全部收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让学困生敢做,中等生会做,优等生够做。让不同的学生体验到学习原来是件简单的事,他们就会爱上学习。
我们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很感兴趣,他们就会努力的想把这件事情做好。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想办法将学习和他们的兴趣联系起来,去积发他们学习的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大千世界,乐趣无处不在。曾经遇到过一个学生,对播音特别的感兴趣,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但是成绩却 ……此处隐藏12916个字……是学习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止。在工作中我虽然经常总结经验,但仍不乏困惑与难处,是书籍给了我精神引领。这个寒假,《给教师的建议》又一次为我指明了方向,给我以启迪、深思,令我豁然开朗。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不知大家是否和我一样有这样的烦恼和压力:每天在学校忙得团团转。从踏进学校大门的那一刻,我的身心都在快速的运转当中,直到下班回到家才觉得松了一口气。“忙”和“累”成了工作的主旋律。正如这本书中所说:“我们的工作是用心脏和神经的工作,确实是每日每时都在消耗大量的精神力量。我们的劳动处于经常变化的局面中,有时令人十分激动,有时情绪压抑。”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最根本的是要把整个集体的精力放到一种需要大家精神一致、集体创造、人人聚精会神、相互交流知识财富的工作上。
我们大部分的负面情绪都由学生引发。比如:某个学生总是不完成作业、调皮捣蛋的学生又把哪个同学打伤了、在课堂上总是有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这些都会让老师们产生怒火,而且每天都会不定时地发生,有时甚至会有接二连三的令人恼火的事情发生。
我们该如何抒发自己的不良情绪?我从书中找到了锦囊。首先,最应该改变的是自己的想法:儿童不是成人,不能对儿童的想法想得太过分。其次,不强迫压制激动的情绪,而是要寻找一种活动,使我们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令人激动、气愤、又不得不把抑制发火的弹簧压紧的事情,比如可以用幽默的方法来调侃“惹怒”你的学生,当然这种调侃是善意的、正面鼓励的。
除了班级管理带来的负面情绪让我们身心疲惫外,还有忙碌的教学工作任务也让我们倍感压力:要备课、上课;要批改作业、管理学生;要参加学校的各种培训活动还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要协调家长与自己与学校的关系以及其他一些琐碎的事情……如此多的事情,我们该如何挤出时间?这本书给我们的'答案是“阅读”。刚读到这里我还想:本身就没时间,已经忙得团团转了,还要阅读,这哪里是在找时间?读完后才明白:阅读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做事的想法和方法;阅读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性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当教科书成为我们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我们教给学生的只是这门知识的基本原理,那么我们就无须在备课、上课时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不仅如此,阅读也会影响我们做事的方法,面对工作中的各项任务,广阔的知识会让我们有方法可依,有规律可循。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自然也会多出一些来。
阅读似乎是我们教育工作中的一件利器,它不仅可以帮我们挤出时间,而且是做“学习困难”学生工作的出口。这是缘于愈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就愈需要阅读。阅读能教他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学生思考得越多,在周围世界中见到不同的东西愈多,他接受知识的能力就愈强,教师工作起来也就愈容易。这同样是在为我们减轻烦恼和压力。
所以,教学工作中的各项事务都是环环相扣的,而解开这些扣的钥匙就是阅读。我们无法预料在新的一天会面临多少事情,多少挑战和压力,但我们要抱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态度做好自己、做好当下,用积极的心态迎接每一天!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4不管哪个级段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自有支配的时间。作为孩子来说,更多的时候不会合理利用这样的时间。如果这些时间大人不能做好引导,让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放任自流,就会养成无所事事、懒散疲塌的不良习气。
比如说,课间,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追逐打闹,也发生过很多事故,撞墙啦,跌倒摔坏了膀子啦,大孩子欺负小孩子啦……
自由支配的时间,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一定规则下的.自由。这个世上,不管哪个时代,哪个国家,本就没有不受约束的自由。
苏霍姆利斯基认为,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致破坏童年的情趣。
学校体育组在教室门前的空地上画上了“格子”,从开始画线就引起了孩子们的围观,“吃瓜群众”很是好奇。画好后,虽然很多孩子不会玩“跳格子”这个游戏,但是他们还是按照自己的游戏规则,兴致勃勃玩得不亦乐乎。甚至高年级的孩子路过的时候,也上去跳上几跳。童年的情趣跃然显现。
自由支配的时间,还可以引导孩子做很多事情,除了这些古老的“跳格子”游戏,还有魔方、棋类、跳绳、毽子、绘画、阅读……
当然,这些不能只靠口头说说,需要靠组织活动、靠示范、靠集体活动等。
我想只要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孩子们会逐渐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5寒假里我有幸拜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读完后犹如给我闭塞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
尤其是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书中写道:“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读及此处,我在感动之余,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之所以有差距,问题出在态度上,往往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一个成功的老师应该是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我想今后我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这样,才能有更大的进步。只有当老师的知识视野比教材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尽管我也明白“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 彩,足以长才”的道理,但是我从事教育事业也将近四分之一世纪,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我也曾很爱读书,但我却只喜欢读自己喜欢的文学书籍,而对于那些其他的书籍我只是很被动的读。没有扎实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所以收获甚微。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启迪着我重拾书本,重温那股墨香!
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还有很多,书中每一篇文章都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感叹:“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