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

时间:2025-07-14 14:50:06
《乡土中国》读后感(6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6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土中国》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乡土中国》读后感1

在现代化的大潮下,乡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无传统意义上的乡村了。然而我们在中国,农村依然占有绝大比例。因此,要彻底了解中国社会,乡村便是不可规避的问题了。

费孝通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观察力为我们展现了他眼中的中国乡土社会。土,是历来那些所谓的城市人对农村人略带鄙夷的一个评价,当然,一定程度上这个词是客观的,因为农村人的眼里缺乏所谓的“大世面”。费孝通先生认为,这个字形容中国乡村也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因为那是农村人的衣食父母,农民靠种地为生,世世代代扎根于土里,他们对土有着特殊的感情。生于斯,死于斯便是最好的见证。农业不同于其他经济形式,农民们靠着水土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于是,土便使他们囿于一个相对孤立隔绝的环境之中,但这种孤立绝不是一家一户,而是一个以村落为单位。聚村而居是因为农田需要水利,一定的合作是必须的,且人多也更安全些,家庭世代的绵延也会造就此种情况。在村里,范围的局限性导致了彼此的熟悉,试想我们和自己比较熟悉的一个人一起生活是个什么样的情形:我们不会产生陌生带来的拘束,在很大程度上从心所欲;我们因为了解而彼此信任;我们相互体谅而摩擦甚微……看起来是个不错的世外桃源。

我们现在的农村,以家族姓氏来命名村子的屡见不鲜,如杨家湾、岳家寨等等。尽管村子里并不是每家都是这个姓,但这个姓大都占有绝大比例。这是中国氏族社会的一个传承,而农村相对的.“与世隔绝”把它保存得更好。正是这亲密的血缘关系造就了社群的团结性,而维持团结的也正是中国人所讲究的人情。礼尚往来,自古以来为中国人所重视的美德,但这礼尚往来的人情却限制着社会若干活动,最主要的就是冲突和竞争。根据某些冲突论学者的观点,冲突是维持和保障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缺乏冲突,农村在某种程度上也便落后了。但同时,缺乏冲突,自然便缺乏法律调整的基础了。在费孝通先生的眼里,维持着乡村秩序靠的不是法治,而是礼。“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法治与礼治的不同就在于维持秩序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不同。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乡土社会中生活的变化如此之缓慢,以致于依靠传统即可解决生活的大部分问题,而所谓传统,正是社会经验的累积。因此,只要有学习能力,先辈们的经验便足以应对生活,而这也正是礼治的前提。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外在的规则通过长期的教育化为内在的习惯。因此,维持礼的力量不在于外在的权力,而是内在的良心。可并非人人都是安分守己,这就为乡村调解开辟了空间。在法治社会,大家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纠纷,可在乡土社会,村里长辈充当着和事老,此种调解更多的是一种教育过程,是一个道德感化过程,于是乡村便处于一种无诉状态,而此种私力救济方式所依托的道德又是与法治的内涵所不尽一致的。如有个人因妻子偷汉子打伤了奸夫,这在乡间是理直气壮的,可要是到了法庭,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可能还构成故意伤害呢。正因为如此,如果乡间的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没有变革,而只是把法治的基础设施硬搬下来,不仅法治的效果不能显现,礼治被破坏的后果会如影随形。

在中国有句俗话: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似乎道尽中国乡土社会人们“私”的品质。个人管好个人的事,如果是公家的,大家便有占便宜的想法。就像很多人把自家打扫得干干净净,道路上却是垃圾横飞。所谓“私”的问题是个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分的问题。古代儒家讲究一个“伦”字,君对臣、臣对君、父对子、夫对妻,都是有不同的行为道德标准的,费孝通先生比喻得很好,“就像一块石头扔进水里,我们每个人都是石头落水的那个中心,而每块石头泛起的波纹就交叉成为中国的行为道德网络。”石头大一点,泛起的涟漪范围广一点,交叉得多,社会关系网络自然也大。所以这种

“差序格局”富有伸缩力,中国人对世态炎凉颇有感触也是基于社会圈子会因“石头的大小”而变化。在这种差序格局下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正是最好的写照,每一个大的目标都是从自我出发,就是必须先管理好自己才有后面的程序。当然,这种“私”是相对的,因为我们“私”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公。正是因为这种差序格局形成的关系网络使我们对每个网上结点都有不同的权利义务。所以,某人可以指责他人xx,而如果是他父亲,缄口不言亦不会受到谴责。这就是维系乡土社会的道德标准。

时代在不断地进步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引进市场经济体制,外国大量社会思潮的涌入冲击着我们这个“土”社会。社会由血缘的连接向由地缘连接转化。那个熟悉的社会已离我们越来越远。造成这一影响的因素很多,拿教育来说,在农村,上小学大家也许还在一个村里或镇上,随着学历的升高,大家便开始分化,各奔东西,现在大学的学生很多都来自五湖四海,而这样长久的“隔离”必然使以前所熟悉的人不再熟悉。没认真读书的年轻人也会去读个技校学点手艺,走出大山也就在城市扎根了。偶尔回家也就是见见父母和较好的友人,对其成长环境也开始陌生起来。在我的家乡,我仔细观察过,没有几个同龄人还会务农,粮食的市场被国家垄断,务农几乎无利可图,更别说抚育子女了,就连父辈这一代也不能只靠种地为生了。而城市资本的运行所形成的社会吸引力使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走入城市谋生。留守家中的也做起了小生意帮补家用……社会已不再是那个社会,由此所造成的社会结构也逐渐在改变,传统格局的打破必然需要新的力量来组建。但是这种力量更多的不是靠外在的压力,而是社会内在自身的调整,国家权力只是在社会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上充当调解员。社会是有活力的,有内部自我调整机制的,而这也需要个人、社会和国家的良好互动。

只有充分了解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本质和社会的运作才能有效地融入社会,而知识的欠缺使我不能再进一步深入发挥,就此搁笔吧。

《乡土中国》读后感2

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主要看到两条线索,一是定位中华本土文化,二是看待外来文化。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乡土中国》无疑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既要反对崇洋媚外,又要反对盲目排外,立足本土文化,正确看待外来文化的影响,之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本,为我所用”。此书包括: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私人关系的道德、家族、礼制等方面,由表至里,浅至深层层剖析中国乡土社会。

此书的精华所在,及影响我最深的,无疑是一个“土”字。中国社会未完全意义上摆脱自己的乡土性,本人也觉得无需改变,乡土一次或许与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些许有些相悖,但是“乡土”,是我国如此本色 ……此处隐藏8354个字……说乡土社会中人们的欲望是符合实际的,它与现代社会人们口中的欲望不是一个性质呢?

我个人觉得乡土社会比较适合甘于平淡、渴望安稳生活的人去居住,生活中不会有多大的起伏,就那样平平庸庸过一生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费老的这本《乡土中国》主要以乡土社会为主线展开,在阐述乡土社会的某些性质时会将城市与乡村进行对比、在写差序格局时将西洋团体和乡土的社会结构进行对比来更好的说明问题。同时站在乡下人的立场上分析问题,间接地批评了城里人对乡下人的那种不屑的态度或者是对乡下人的讽刺、不尊重。这个对我们现在的社会也是有启发作用的,我们应该学会反省。

作为一名学生,要写出深刻的体会、以社会学的视角分析问题有一些难度,加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在读《乡土中国》时难免会遇到一些自己不理解甚至是完全不懂的文段,最难理解的就是差序格局。虽然写的读后感只是一些皮毛,但这本书确实让自己受益匪浅,它描述的乡土社会与我们村有类似的地方,更多地还是不同,所以是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乡土中国》读后感6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所著,全书仅五万多字,典型的“大家小书”。书中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生动的描述了一个包含在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我也说不太清楚,但是有一个感悟:就是从历史的必然性的角度来看待封建传统体制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看法。一个体制可以稳定的存在几千年之久,一定是有它的道理的,而中国特定的环境也是他滋生发育的最佳土壤。尽管从现在看来,就是这个体制让我们落后于世界,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体制才可以孕育出适合大刀阔斧的改革的环境,也奠定了改革成功的基础。

下面简单说一下书中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两个点。第一个是“长老统治”第二个是“差序格局”。

长老统治是映射到最底层的乡村生活中的一个说法。中国古代是层级统治,严禁越俎代庖,乡村身为最小但最为广泛的单位个体极具封闭性,不论是地理位置上的封闭还是思想上的封闭。乡村社会是一个不易改变、创新的社会,以稳定为最大的特点,而农业的最大目的就是求稳。四季的轮回即可保证农业的运转,俗称“靠天吃饭”。旱时求雨,涝时求阳,人们将天神圣化,尽管也期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寻求一些改变,但是千百年来早已根深蒂固的观念把框架架地死死的,四季的轮回带动人民的生活、带动人民的观念跟着轮回。乡村因为不变,所以重视传统,重视经验,所以有了老一辈的权威地位。长辈们继承了前代的一切方法、标准,这些旧传统,是足够把当前生活应付得服服帖帖的。后生小辈自然只能唯唯诺诺,专以学传统为务,务必把老者当权威、当老师,只能尊崇不能违反。待过几十年,自己也登上老者的尊位,可以捋着胡须满有把握地数落乳臭未干的后生了;这样的经历,好像复制一般,一批又一批地复制,如同四季。

生活方式影响生活的观念。不愿意变革、只求稳定是农业社会的思想特征。老人的话就一定是对的,因为他传递着祖辈们的心得,是靠世世代代历经洗练淘出的金玉之珍。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后生要树立正面形象,听话是先决条件,老人的话不对你也不可以反驳,你也不可以顶撞。因为传统教育要求孝,孝的主要内容就是“无违父之道”,且根本不许怀疑父之道算不算是道。退一步讲,就算上辈人的确立错了规矩,你也没有可以顶撞可以反驳的资格,你可以阳奉阴违,但是照顾老人的面子和情绪是顶重要的事情,是严重地关乎道德的事情。此外再无可退步的地方。

但是农村也并不是不需要进化、不需要新生事物,新变化总是有的,只是很慢而已。老人不希望变,对新事物要反对,要压制。下一辈在遵守祖训的同时总要冒些另类的想法,但是又要顾及自己的名声,养成“美好的德行”,就不能针锋相对地犯上作乱,必须保持恭顺的样子。这样,就诞生虚伪,就偷偷摸摸干移花接木的事情。表面赞同,实际反对,表面继承,实际修改,你定你的标准,我做我的解释。看起来祖宗之法还占着神龛享受膜拜,实际上后代的蛀虫们正阴险地一点一点侵蚀它的肌体。也正因为矛盾是靠这样一种温柔的方式来调和,所以变革的节奏缓慢。

传统中国是农业社会,无论是无智识的农民大伯还是高层知识分子、皇亲贵胄都是不动脑筋地在链条上依次运行,这是整个社会的特征,整个社会的内涵。谁也逃不开。

“差序格局”是费先生的独创,在书中,他打了个比方,将西洋的“团体格局”和中国的“差序格局”区分开来: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而中国的社会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通过这个比喻,费先生把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了:

首先是执行私人道德。“私”的毛病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实在是一个较为严重的弊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就可以显现这点。而在西洋的团体格局中,道德的观念是建立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的,团体是超于个人的存在。其次是判断标准的随机性。中国社会的.社会圈子会随着势力的大小而变化,对于不同的环境和人事,自然就会有不同的对待方法,我们往往讲的是攀关系,讲交情。而西洋社会讲的是权,社会对每个人是公道的人对人遵守的是一样的规则,就是要互相尊重权利,而团体对个人也必须保障这些个人的权利。再次就是模糊的社会组织的界限。比如在书中提到的关于“家庭”的概念,在中国,“家庭”这词是含糊得很,可以是自己和太太,可以是加上孩子,还可以是加上其他的伯叔侄子之类的。而在西洋社会,“家庭”就是指他以及妻子,未成年的孩子,十分明确。最后就是社会结构的层次化。中国的传统社会向来就是阶级社会,上下级关系的明确规定,使得社会层次分明,乡土中国的社会网络是有等级差别的。而在团体格局中,人是平等的,是被一视同仁的。

费先生说,在差序格局中,以己为中心,向“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可以这么说,在立体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石头,而当这些石头一起扔进水中的时候,就产生了许多的中心点,这些点各自推出去的波纹在不断交汇,而且还不断移动,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人类社会中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强弱也会因相互作用而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或者说个人“圈子”的范围在不断地“伸缩”,这样的动态模式也许可以更形象地体现出“差序格局”中人与人之间复杂和变动的相互关系。

而在中国复杂和变动的社会关系是有着它的社会根源,可以这么说,“差序格局”的形成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的道德体系之中的。在《乡土中国》里,费先生指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是由儒家文化中孕育出来的,而孔子所提出来的“推己及人”正是这样一种模式,在中国这种社会结构里,从自身到他人正是一种推的过程,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关系推出去的。儒家所看重的伦理之道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正是传统“差序格局”的状况,就是要建立社会等级和社会制度。

书中还有很多令人耳目一新,值得反复品读的观点,希望大家有空可以看看。

《《乡土中国》读后感(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