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头读后感

时间:2025-07-12 22:08:09
高老头读后感15篇

高老头读后感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老头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老头读后感1

《高老头》发表于1834年,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小说以1819年底到1820年初的巴黎为背景,用幽默讽刺的语言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小说主要写了两个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退休面条商高里奥老头为两位女儿付出了所有,最终还是被她们冷落,悲惨地死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青年拉斯蒂涅在巴黎浮华社会的腐蚀下不断发生改变,但仍然保持着正义与道德。与此同时,故事里还穿插了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的故事。小说通过寒酸的公寓和豪华的贵族沙龙这两个不断交替的主要舞台,描绘了一幅幅巴黎社会人欲横流、极端丑恶的图画,暴露了在金钱势力支配下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揭示了在资产阶级的进攻下贵族阶级的必然灭亡,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特征。

本书中文版不到十八万字,但是其视野之广,人物形象之多姿多彩,简直够得上一幅全景画卷,从拉丁区与圣马尔索城关之间贫穷寒酸的小街陋巷,到圣日耳曼区富丽堂皇的贵族府邸,巴尔扎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巴黎社会,讲述了一个令人热泪相映的故事。巴黎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人物,带着各自独特的风貌,在这部小说中组成了一个喧闹的、活动着的、真实的社会。这里有贪婪势利的老板娘,有献身科学的大学生,有苦役帮口里神通广大的秘密头领……尤其是小说的主人公高老头充分地向读者展示了一份特别的父爱。他似乎没有自我,生来就是为两个女儿付出的。他把女儿当作天使,乐于牺牲自己来满足她们的种种奢望。为了女儿的体面,他歇了生意,只身搬进伏盖公寓;为了替女儿还债,他当卖了金银器皿和亡妻的遗物,出让了养老金,弄得身无一文;最后,仍然是为了给女儿弄钱,他竟想去“偷”去“抢”去代替人家服兵役,去“卖命”、“杀人放火”。但这样一份父爱却得不到应有的珍惜。最后他还是孤零零地死去了。这种父爱其实是畸形的、病态的一种爱,是当时腐化社会的一种产物。高老头是可悲的',通过这种可悲,可以看出当时巴黎社会金钱带来的罪恶和社会的腐朽。

高老头在临死前和拉斯蒂涅说的一句话对我的印象特别深:“钱可以买到一切,甚至能买到女儿。”可两个女儿只认钱不认父,在迷人的外表下藏着一颗丑陋的心灵。巴尔扎克把两个女儿的阴险、虚伪和高老头的善良、纯朴、描写得淋漓尽致,一批具有个性化的人物,一一展现在人们面前。至于文章的另一位主人公,高老头唯一的朋友,那个原本正直善良的拉斯蒂涅,后来也因禁不住上流社会和金钱的诱惑,蜕化成不顾一切去弄钱的野心家。“他看着坟墓,洒下了年轻人最后一滴眼泪。这是神圣的感情在一个纯洁心中逼出来的眼泪,一滴刚落地便立即飞到天上的眼泪。”这滴眼泪在那个金钱社会中是多么难能可贵。可是在这滴真诚的眼泪过后,“他贪婪的目光停留在旺多姆广场的柱子和安伐里特宫的穹顶之间,那里便是上流社会的区域。面对这个喧嚣的蜂窝,他眼中熠熠放光,似乎要把那里的蜜汁一口吮尽。”即将上演的又是金钱之间的交易和为了金钱不顾一切出卖自己的种种悲剧。

读完《高老头》,让人不禁为巴黎上流社会只以金钱为中心、人情之间的冷漠而悲哀。在巴黎上流社会无所谓亲情、爱情,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马克思曾说过:“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也正是这种金钱关系,让人间所有的温情都变成了笑柄。高老头的悲哀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而是当时整个时代的悲哀。巴尔扎克的描写,让我们可以一窥当时法国巴黎人民的生活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觉得《高老头》是本值得一读的书籍。

高老头读后感2

前些日子读了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书仅有二十余万字,却出现了各色人物,他们的悲喜遭遇令人唏嘘不已。看完书后最给我震惊的不是当年立志以读书做出路的寒酸青年的转变,而是高老头对他两个女儿令人痛心的父爱。

高老头原名叫高里奥先生,曾是法国大革命时起家的面粉商人,有着一笔可观的财富。中年丧妻的他将自己全部的爱投入到了两个女儿身上,他满足女儿们的一切需求,即使在两位女儿出嫁后他狂热的爱依旧未变。

他花费巨款满足女儿们的理想,将她们嫁入有身份地位的人家,不惜为了女儿的虚荣心结束自己“不体面”的面粉生意,搬到小小的伏盖公寓。这个时候他还有着那么些钱,付得起伏盖公寓最好的一千二百法郎的膳宿费,大家都认为他是最体面的住客,叫他“高里奥先生”。

可他的在伏盖公寓中的地位随着女儿们-——雷斯托伯爵夫人和银行家纽沁根太太的出现动摇了,女儿无止尽找他要钱满足自己愈增的虚荣心,高里奥先生不得不变卖他的财物,搬到便宜些的房间去了。直到最后,他住到了四楼最差的房间,被大家开着恶意的玩笑,并被戏称为“高老头”。可他并不在意,人只要精神是满足的,现实对他身体的打击便不值一提,他还是以最大的热情爱着两个女儿,无时无刻不想着他们的事——即使伯爵夫人和银行家太太视他为累赘,以他为耻。

尽管这两位太太过着看似奢华无忧的生活,她们却经常为了金钱的'问题烦恼,过得并不开心。大学生拉斯蒂涅与纽沁根太太的恋情让高老头十分欣慰,认为这会让他的女儿幸福,他把费尽心思弄到的钱为他们俩建了间房子,方便他们见面,自己却毫不在意自己邋遢的住所。

对于“高老头”的叫法我并不喜欢,这是对一位慈父的蔑视,并不是所有房客们都了解他对女儿的爱,我更愿尊敬的叫他“高里奥先生”。

可爱的人,高里奥先生对女儿不求回报的爱感人至深;可悲的人,这狂热的爱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他的纵容只会让这两个“宝贝”贪婪地从他那里索取,满足金钱的诱惑。他已经快被女儿们榨干,可他依旧幸福的妄想着女儿能像以前那样和他一起快乐生活。

虽然高里奥先生的爱并不能纯粹到完全没有杂质——总有资本主义的金钱关系,可那份爱确实真真切切的,他视两位女儿为天使,甘心为她们付出一切,卖出自己的金银器皿甚至于妻子的遗物,若只有金钱与利益的关系他怎么能做至此种程度?

他痴迷于为女儿奉献,忽略了其余的一切苦乐,以至于待他幡然醒悟时痛心的告白,即使是印在纸上,也让人觉得心情压抑极受震撼。

高里奥先生为两位女儿争吵而心急患上了脑溢血,在他患病期间小女儿不曾来过一次,而大女儿来的原因更令人气愤——她来要钱支付给裁缝的1000法郎。高里奥先生被炸光了身上最后一滴油,中风症突然发作,已经无药可救了。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他渴望见到女儿,千呼万唤却只有两位大学生,他终于醒悟,恨恨地说出了他早就明白却不愿相信的话:“直要临死才知道女儿是什么东西!朋友,你别结婚,别生孩子!你给他们生命,他们给你死。你带他们到世界上来,他们把你从世界上赶出去。她们 ……此处隐藏15929个字……不到真情

高老头读后感14

巴尔扎克的作品嘛,所以《高老头》很早就听说过,但也只限于名字,一直没有机会看。放寒假前宿舍有看过之后说挺好看,刚好快放假了也要借几本书回家看。在图书馆看到了就顺手拿了一本。不经意间给心灵一次震撼……

作者开端先介绍了一个在巴黎很不起眼、毫无豪华之感的伏盖公寓。小说的主要人物都住在这里,所以这里无疑是一处重要场景。作者也说到开始着笔描写伏盖公寓完全用灰色调是为了符合故事的情调让读者未窥视时就感到了一种悲情。接着简单介绍了公寓中七位房客的情况,之后就是公寓中日常生活画面,大学生向往上流社会心理矛盾、思想上的挣扎,上流社会表面的奢华、高贵与伏盖公寓的强烈反差使大学生一步步丧失天真甚至良心向豪华而黑暗残忍的上流社会走去,也慢慢在交际碰壁中接受这种特殊的教育……从每月一千二百法郎的高里奥先生到四十五法郎的高老头,为了自己的女儿,甘心把自己榨干,然后一个人躲在这卑微一角,仍关心、爱着在豪华地带的女儿。他的一生仿佛只为了两个女儿,而早被娇生惯养的女儿是不会理解的,她们只会一味地索取,哪怕是老父亲最后一滴甘露。最后女儿一身锦装出席繁华舞会,而老父亲却死在寒酸的公寓客房。这一幕也震撼了大学生,使他完全看透社会本质,把自己完完全全交给了上流社会。

从拉丁区与圣马尔索城之间贫穷寒酸的小街陋巷,到圣日耳曼区富丽堂皇的贵族府邸,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巴黎社会:一个给了两个女儿每人每年四万法郎入息的父亲,自己却穷死在寒纳河左岸的阁楼上,两个女儿一个当了伯爵夫人,一个当了银行家太太,而每年只剩下几百法郎生活费的老父亲还得千方百计筹钱为她们还债;满头鲜花,打扮的像天仙般的贵妇人,头天晚上在舞会上风头十足,第二天早上却在放印子钱的干瘪老头面前陪笑脸;浑身珠宝的银行家太太,为了摆脱困境竟不得不在赌台上碰运气;外来省的大学生榨干母亲、妹妹的私蓄,为的是置办一套时髦行头到上流社会去闯出路……纷繁的画面、形形色色的人物、光怪陆离的现象通过一个贫穷的贵族青年做桥梁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名家就是名家!他们是作品不是我们一遍所能理解的.。我读完后一味地叹息高老头的悲剧,痛恨不孝的女儿,为大学生的不坚毅感到羞愧,鄙视巴黎上流社会的人物……但是看一段名人名话吧:

虽然小说以《高老头》命名,虽然高老头和他两个女儿的故事是作者用心铺陈的主要典型事件,但高老头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高老头的悲剧也不是本书的主题,如果作者只着眼于描述父亲的溺爱和女儿的不孝,那么小说的趣味便流于平庸了,书中与主题无关的枝节也太多了。事实上,本书真正的主人公是拉斯蒂涅——大学生,真正的主题是拉斯蒂涅的学习社会。作者以令人惊叹的巧妙构思,部署了拉斯蒂涅所处的典型环境,让他从四面八方,从不同的社会阶段,以不同的方式接受到相同的教育,终于使这个来自外省的青年丧失了天真,逐步为这腐败的社会所同化。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作者把本书编入以青年人的入世之初为中心题材的“私人生活场景”,而且这样一来,也就没有一个细节一个人物是多余了,一切的人物和事件都和拉斯蒂涅的性格演变构成了必然的因果关系……

佩服!写小说确是件不易的事!

看小说容易融入书中世界。那一幕幕仿佛都在眼前上演,思绪和情感也随着变换。和上书回到真实的世界,书中的世界又变得遥不可及,但是那种感觉无以名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高老头》的世界是黑暗是,也常有人说我们所处的社会也是丑陋的黑暗的,只是我们现在还在学校的摇篮的保护下所以感受不到。时间如流水。大学是短暂的,我们将很快步入社会。你真得是那样吗?

高老头读后感15

不知道为什么,巴尔扎克描写人总让我联想到捏面粉团。读他一个星期,像看到一堆疙里拉瘩的面粉团陈列眼前。我的心沾满了面粉。有时激动起来,忍不住打个喷嚏。

激动过后又很快忘记。因为他们进不到人心里,或者不许人进到他们的灵魂深处。巴尔扎克像某一类雕刻家,对运动状态和外力造成的效果更为关注,有时动作那样夸张,令观众担心架子要翻倒了。可他技艺高超。那些作品饱含激情,充满了运动的千奇百怪的可能性。观众围着雕塑赞叹着,感触着,走出10米开外,眼里就只余姿势。巴尔扎克的雕塑有饱满的形体,流畅的动态,充满了戏剧张力,可却没有眼神,他们的眼窝是空的——这真叫人不解。

我想,他研究人时更多把推动力归于外在影响,譬如政治制度,社会风气,偶然事件和人身体的病理。对的,这一切可以被研究,可以被诊断,通过正确手段——可以被纠正,使之痊愈。他有那个信心。他抓住高老头好比医生抓住最能激动其抱负的病号——像故事里的医科大学生皮安训。可他却停在了皮肤那一层,对应手段是放血和敷草药。高老头视女儿为偶像,将爱女当作个人信仰,到了极端的地步,巴尔扎克和所有故事里的角色一样被老人的爱感动,为他的遭遇不平,对伤害他的人抱以严苛的批判——但却忽略了更深刻的一点:高老头的爱是自私的。像他的小女儿所说:要和他在一起,就必须把自己整个儿给了他。老人之爱女儿,有点像小孩子占有心爱的玩具,是一种脾气乖癖自我中心的人,一旦爱了什么,就倾注其全部注意力,相对的,要他爱的对象单单属于他——从肉体到灵魂都不能旁视。他的爱也是一种奴隶的`爱,为害怕失去而委曲求全,因为知道自己拿不住——因为他非拿住不能幸福。这个感情炽烈的父亲,也是冷酷的父亲。别的父母多少都能放开一点手脚,知道子女长大了是要飞走的。他却丝毫不能容忍。高老头临死前将心底的积怨一股脑地爆发出来——他恨女儿不回报,恨女儿从身旁逃跑,恨女儿不把他当作生活的轴点像他将自己的爱当作世界的中心。末后不惜诅咒她们——先前的爱有多深切,此时的诅咒就有多狠切。

这里头有一个核心,那就是:人必须求得满足心灵的事物。并且能满足人的不是百分之二十,百分之六十,百分之九十——而非得是百分之百不可。这是人的天性。圣经里有一句更确切的话:上帝将永恒放在人心里。于是,除了这永恒本身,没有什么能够满足人的灵魂。人的错失和悲惨在于他无法知道永恒是什么,只能寻找许多替代物。这些替代物被称做"偶像"。所谓偶像就是幻影,是饮鸩止渴,是人爱与恨的根源。人最大的偶像其实是自己——高老头看似无私,倾其所有供给女儿,其实他要得更多更隐秘:他要女儿的整个灵魂臣服。

这是暴君的爱,也是奴隶的爱。不如说,一朝为暴君,他日必定沦落为奴隶。因为人并不是世界的主宰。正如小孩子年幼时是暴君,家人都宠着他;长大后发现人人都是暴君,那么弱肉强食,吞吃不了的,就只能卑躬屈膝但求果腹。高老头的全部揪心命运就在这里。而巴尔扎克却叫他像傀儡般去到舞台中央,抛头颅,洒热泪,念长而激荡的台词,将观众的情绪煽动起来后无以为继,惟有谢幕。故事里的医生双手一摊,留下不知所措的人对着无尽黑暗哀恸。

高老头原本可以进入文学形象的三维空间,可在巴尔扎克手中,却只能贴住墙根留下扁平的架势。10米之内观众们抹着眼角,10米之外所有人便都像他的女儿,有一个盛大宴会要赴……巴尔扎克将他的读者培养成同样的狠心人,对他人上不了心,对自己下不了心。实际上没有人知道心之为何。故事内外的面粉团团们终于糊成一片,糊成了一片。

《高老头读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